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8章 战场打扫
    第338章 战场打扫
    明军如猛虎下山般,对落在后方的清军溃兵展开了凶狠的砍杀与射击,那些拼命逃命的清军士兵无一例外都成了明军刀枪下的猎物。
    骑兵的铁蹄翻腾扬起尘土,从军营中疾驰而出,紧追不舍。
    一路上,明军骑兵如影随形,紧咬着清军的后方不放,始终没有给清军喘息之机。
    直到清军逃入距离城墙一里以内,城墙上的范文程下令炮兵开火,密集的炮声响起,这才迫使明军停止了追击。
    相比之下,东西两路清军的处境更为惨烈,他们无法享受到范文程炮火掩护的幸运,几乎被彻底绞杀。
    林城德、尼德、陈有时、张忠这四位清军主将拼尽全力突围而出,但他们身后的四千余名士兵却没那么幸运。
    最终,能够跟随突围成功的只有不到一千人,而这些残兵败将中,又有数百人在沿途溃散,成为明军骑兵的猎物,惨死于城外。
    与此同时,明军大帐内,朱慈烺正坐在新支起的大帐中。
    他胸口插着的一支箭矢,在之前战场上他显然舍不得拔下,此时却被他轻轻取下,随手放在一旁。
    他接过传回来的最新军报,目光扫过纸面,眉头微微皱起,神色中流露出不易察觉的不满。
    这场战役的结果虽胜,但显然未达到他预期的完美程度。
    “敌溃而未全歼,反令其主力得以撤回城内。”朱慈烺将军报搁在案上,目光如炬,落在帐中几位陪同的将领身上。
    他没有发怒,但那种压抑的威严令在场之人心中一紧。
    随即,他抬手示意身旁的军官:
    “传令各部,重新布防,严防敌军反扑。”
    与此同时,战场上的明军追击仍在继续。
    明军战兵们手持长矛,动作如行云流水,他们摆出左低右高的标准刺杀姿势,借助冲势猛地向前一刺。
    长矛锋利的枪头直接贯穿了那些八旗兵的锁子甲,伴随着一声痛苦的闷哼,八旗兵们的身体猛烈后仰,随即倒地。
    他的背部受此巨力,摔得泥土飞扬,还未等他挣扎着爬起,几名明军士兵便迅速围拢上前,手中刀枪齐齐落下,狠狠刺向他的脖子与头部。
    与此同时,柳生领兵冲锋看了一眼敌人的尸体,目光平静而冷峻。
    他挥了挥手,下令手下的士兵继续追击,同时叮嘱:
    “盔甲完好的都收起来,别砸坏了。这可是战场上的宝贝。”
    对于战甲这种战利品,明军一向珍视,即便手头缴获颇丰,他们也明白,物资的积累直接关系到未来战斗的胜负。
    柳生随即率领麾下的十几名士兵继续向前推进,脚步稳健,目光锁定着前方。
    战场上到处都是明军士兵追杀清军溃兵的场景,血腥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
    溃败的清军士兵四散奔逃,有些人甚至丢掉了武器,只顾低头狂奔,但仍难逃被追杀的命运。
    那些落后的士兵,几乎无一例外地倒在了刀枪之下,连惨叫声都被战场的喧嚣掩盖。
    盖州城的城头上,清军火枪兵和弓箭手早已严阵以待,包衣和绿营兵们则在忙碌地搬运着檑木和石块,为可能的城防战做好准备。
    此刻,震耳欲聋的炮声接连响起,巨大的橙红色火焰伴随着浓重的白烟升腾而起。
    一颗颗炮弹在空中划过,呼啸着砸向追击而来的明军,爆炸的声音如同雷霆,震撼着每个人的耳膜。
    明军在猛烈的炮火威胁下,终于逐渐停止了追击。
    柳生也很快接到传令,立即收兵,他带领麾下的士兵停止推进,迅速转向返回,同时展开了战场的清扫工作。
    而在他的同营内,另外两位千总接到了警戒的命令,带领部队封锁周围,以防敌军发动反扑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柳生抹了抹手中的长矛,冷冷地扫视了一眼身后的战场,战场上散落着清军士兵的尸体,他们的血染红了泥土。
    柳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下令士兵打扫战场。
    随着追击行动告一段落,明军逐渐恢复秩序。各部将士井然有序地清点战利品、处理伤员,并重新布防。
    尽管清军主力成功撤回城内,但这场胜利已然牢牢掌握在明军手中。
    而在盖州城的坚固城墙之内,清军士兵和将领的心情却如火焰燃尽后的余烬,既疲惫又焦虑。
    经过一夜的鏖战,马宝显得尤为谨慎,他在战后反复确认各营状态,生怕清军在溃败后会做出反扑。
    然而,这种过度小心或许已经不再必要。
    夜袭的清军精锐已经损失过半,盖州城内人心惶惶,残兵溃将如惊弓之鸟。
    八旗、绿营的主将们一面收拢逃回的士卒,一面匆忙赶回城中,自顾不暇,更谈不上组织反击。
    即便如此,城内的动员也仅限于将范文程派上城墙,负责防守。
    他亲自坐镇,担忧明军趁胜攻城,竭力指挥守军修整,尽可能稳住局势。
    与此同时,柳生率领麾下的士兵开始对战场进行清理。
    他们分成小队,仔细搜索战场,重点是清兵的尸体,特别是那些保存完好的盔甲、火枪及其他装备。
    柳生要求士兵将这些战利品集中堆放,并在显眼处插上本旗队的标志,确保装备归属清晰可辨。
    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割取清军的首级,用以统计战功。
    士兵们挥舞腰刀,将那些已倒地不起或尚能微微挣扎的清兵斩首。
    为区分满人和汉人,他们细心整理,将头颅分门别类地堆放,静待军法官前来验功。
    这些首级不仅象征着战功,更是对敌人的震慑。
    每个清兵的装备都极为昂贵,战后缴获的盔甲与武器堪称意外之喜,明军在连续的征战中,装备损耗惊人。
    一些腰刀和短斧往往只用几次便无法再战,而缴获的装备正好能够补充前线急需,同时也极大缓解了军需财政的压力。
    待到清理战场的工作结束,柳生带领士兵撤回大营时,天色已然大亮。
    此时,明军大营恢复了秩序,士气旺盛。
    朱慈烺巡视营地,看着各处正逐渐修复的大营,心中颇为欣慰。
    从南方各个营地赶来的士兵、民夫以及工匠们,正蜂拥而至。
    他们清扫战场残留的混乱,修补受损的营帐和攻城器械,一片繁忙景象。
    为防止清军的反扑,朱慈烺此前已部署得当。南面大营的北端并未存放任何重要的军需物资,火炮、弹药,以及工匠们精心打造的各类攻城器械早已转移至安全地点,并由重兵看守。
    如此布置既有效避免了意外,又保证了攻城准备的完整。
    随着战后清点接近尾声,曾追击清军残兵的各营主将、总兵及都督们陆续赶回。
    他们在朱慈烺重新搭建的大帐内聚集,列席汇报战果。
    此时,帐内气氛热烈,议论纷纷。
    许多人早已听闻昨夜的惊险情景:陛下在被箭刺伤的情况下,仍然亲自持旗指挥,带领御营顽强抵御清军的猛攻。
    这一英勇事迹迅速在军中传开,诸将纷纷上前,或以言辞奉承,或以赞扬祝贺,个个抢着表现忠诚。
    朱慈烺虽表面谦逊,心中却不无得意,此举不仅稳住了战局,更为自己赢得了士卒的信服和军中的威望。
    这份威望的意义远超一场战役的胜利,此举的深层目的,是为未来武装削藩奠定基础。
    因此,他更需要这场战功传遍全军,甚至为天下人所知,以此积累无可撼动的政治声望。
    经过战后清点,明军损失相对有限,缴获的装备足以弥补损耗。
    更重要的是,清军的失败让他们士气低落,盖州城的防御不再牢不可破。
    朱慈烺心中已有了下一步计划,他环视帐内众将,沉声道:
    “战场清理尚未结束,城内敌军惊慌未定,正是乘势扩大战果之时。传令各营,继续追击溃敌,不可放松!”
    诸将齐声领命,帐内的气氛霎时变得肃穆起来。
    就在诸将对他的崇敬达到顶点之时,朱慈烺起身结束了略显冗长的吹捧,他微微一抬手,声音低沉却不失威严:
    “闲话到此为止,朕与诸位商议军务。”
    语毕,帐中的诸将一个个肃然起敬,不敢多言。
    尽管这场大战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但朱慈烺的表情依然冷静。
    诸将心里明白,这一仗离皇帝心目中的完美战果还差一大截——出城的清军并未被全歼,仍有不少溃兵撤回盖州城。
    这让他们心中忐忑不安,一个个垂手而立,神色间透露着几分紧张。
    朱慈烺坐在高位上,微微眯起双眼,环视帐中众人。
    他的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名将领,随即沉声道:
    “各部呈上来的军报,朕都已过目。
    这一仗打得尚可,盖州城内的清军精锐损失过半,短时间内已无力再行夜袭,这是你们的功劳。”
    他话音一顿,语调稍稍提高:
    “帐中的诸位,每一位都是大功臣。”
    话至此,众将心中稍稍放松了些许,但朱慈烺紧接着一句话,又让气氛再次紧绷。
    他的目光停在了张煌言身上,微微点头,语气多了一丝意味深长的赞许:
    “然而,这其中最不容易的,就是玄著了。”
    此言一出,众人不禁面面相觑。
    张煌言更是微微一愣,随即上前一步,神色恭谨地答道:
    “陛下,臣愧不敢当。”
    他心中却早已波澜起伏,在之前的战斗中,由于指挥上的疏漏,他未能像马宝那样迅速应对,导致西面大营一度陷入混乱。
    若非林城德失误贻机,加之将士们拼死奋战,战局恐怕早已无法收拾。
    原本他以为,自己会因为这次失策被朱慈烺狠狠敲打一番,甚至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马宝的地位。
    但令他意外的是,朱慈烺非但没有指责,反而给予了他如此高的评价。
    然而,张煌言毕竟是久经风浪之人,他明白,朱慈烺的意图还未完全显露,眼下最明智的选择便是谨言慎行。
    他只是略微垂首,语气谦逊地补充道:
    “陛下谬赞,臣惶恐。此次全赖众将士齐心协力,臣不过是尽了分内之责。”
    帐中其他将领显然也被这一变故震住了,脸上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尤其是马宝,他一时间怔在原地,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他本以为,自己的表现完全符合朱慈烺的要求——严格执行命令,毫无差池,战果显著,这本该是他进一步受到重用的大好时机。
    然而,朱慈烺却选择公开赞扬张煌言,而非自己,这一反常举动令他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
    若说朱慈烺对张煌言的偏袒是单纯的信任,那未免过于天真,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层的考量。
    尽管心中微有不甘,但马宝很快便调整了心态,低垂双目,迅速收敛了原本略带自得的表情,神态重新恢复了沉稳。
    朱慈烺似乎对帐中诸将的反应尽在掌握,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稍作停顿后,缓缓开口:
    “玄著在战局最危急之时,沉着应对,稳定了西面大营的局势。
    这不仅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才能体现,朕非常欣慰。”
    他说话时语气平和,然而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他的话不仅表面上是对张煌言的褒奖,更隐隐有着深意。
    帐中将领心中不由一凛——皇帝或许不仅仅是在评功论赏,而是在重新划定他们之间的权力格局。
    朱慈烺用这番话巧妙地表明,张煌言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同时也在提醒其他人,真正的胜负并不仅仅在战场上,而在于对皇权意图的准确领悟。
    这一番话过后,帐中的气氛再度紧张了几分。
    每一名将领都在琢磨,自己在皇帝眼中的位置究竟如何,而这场军议的结果又会对未来的权力分配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慈烺见气氛已然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微微一笑,语气稍显缓和:
    “此次大战虽已告捷,但清军未全歼,盖州一带仍有隐患。
    诸位需谨记,胜不骄,败不馁,务必整军备战,确保无后患之忧。”
    军议结束时,帐中将领们的神色各异,却无人敢轻易离开。
    他们的心中各怀盘算,但有一点已然清晰:这位年轻皇帝,绝不仅仅是一个享受吹捧的君主,他更是一名深谙帝王之术的权谋大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