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23章 规矩就是规矩
    第323章 规矩就是规矩
    在原本的历史上,马宝曾多次在明、清之间反复横跳,甚至一度参与镇压抗清义军,双手染满了鲜血。
    然而,他的人生经历亦充满了波折,后来随着跟随李成栋归明,他见证了永历小朝廷内那些荒唐可笑的党争,以及吴楚两党的互相倾轧,深感愤懑。
    再经广东忠义之士的一番规劝后,他终于幡然醒悟,从此毅然投身抗清事业。
    即便广东沦陷,马宝依然坚守抗清信念,他被逼退入粤北深山密林,过上艰难的游击生活。
    即使不得不与昔日的仇敌联手,他依然拒绝向清军低头,这份顽强的意志,让朱慈烺对他倍加重视。
    在朱慈烺看来,马宝不仅拥有卓越的军事才华,还具有成长为一代名将的潜质。
    然而,马宝当前虽具备带兵作战的能力,却缺乏战略全局的眼光,这种尚未完全成长起来的将才,正是朱慈烺最想培养的目标。
    他需要的是这样既忠诚可靠,又能逐步在战场上展现才华的战将。
    而马宝,正是这样一颗值得雕琢的璞玉。
    巡视当天,朱慈烺身着戎装,亲临前军营地。
    军容整肃,战旗猎猎,整齐列队的士兵们目光炯炯,士气高昂,仿佛整个营地都充满了一种昂扬的气势。
    马宝紧随其后,不时低声向朱慈烺汇报着各项准备情况。
    “陛下,大军作战所需的装备已经基本配发到位。”马宝一边走一边说道:
    “每一营、一部、一司、一局的物资分配都逐一检查过了。之前普遍缺乏的火枪,现在已经补齐。
    另外,每个战兵营按照编制配备的四磅炮和虎蹲炮,也在前日完成了补充,只是炮弹数量略显不足。在正式开战之前,恐怕还得再追加补充一次。”
    听到这里,朱慈烺缓缓点头。他负手而立,目光扫过正在接受巡视的士兵队列,声音沉稳而威严地说道:
    “补充弹药之事,朕会让人即刻处理。军中无小事,尤其是火炮弹药,绝不可在战时出现短缺。”
    马宝犹豫片刻,又继续汇报道:
    “陛下,末将麾下的部队有一半以上是由散兵游勇重整而来,这些士兵原本应当已经补发的甲和刀枪,如今却尚未完全到位。
    若在战前无法补齐,末将担心这会对接下来的作战造成隐患。”
    朱慈烺闻言,略作思索后说道:
    “朕明白了,这些盔甲刀枪必然会尽快补齐。只是你也该知道,如今全国各地几十万大军都需要补充装备,而北方的铁料早已告罄,所有能调运的资源都集中到了前线。
    广东和福建那边的优质铁料和钢材,正在加紧运来。你放心,盔甲和炮弹一定会在决战之前全部到位。”
    听到皇帝如此承诺,马宝的心稍稍放下。
    他拱手道:
    “陛下圣明,末将定不负所托!”
    朱慈烺微微颔首,继续巡视军营。他注意到士兵们的列队格外整齐,甚至有些人眼中透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他转头对马宝说道:
    “军心可用,看来你这段时间下了不少功夫。”
    马宝谦逊一笑,答道:
    “陛下垂爱,末将不敢懈怠。只是军中有些新兵仍需磨练,尤其是这些从地方临时征调而来的士卒,他们的训练进度还需加快。”
    “新兵的成长,关键在于两点,”朱慈烺顿了顿,继续说道:
    “一是操练,二是实战。操练可以让他们迅速适应军中节奏,实战才能真正锤炼他们的胆气。
    你要记住,战争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要用这些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马宝闻言,连连点头,暗自感叹皇帝对军务的深刻理解。
    他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仅仅是一个坐拥天下的统治者,更是一个深谙战场之道的谋略家。
    这次大战的格局,是清军据守防线,而明军则主动进攻。
    在盖州与海州之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坚固堡垒,每一个都是硬骨头,而战斗中火炮的消耗,恐怕会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朱慈烺站在高台之上,目光扫过整齐列阵的大军,心中既有期许,也带着几分隐忧。
    他微微转头,看向站在身侧的马宝,沉声说道:
    “马将军,盖州一战,你前军担任先锋,责任重大。之前朕的军令,你们都收到了吧?火枪部队的训练,必须加快进度,不得有任何松懈!”
    “末将明白!”马宝拱手抱拳,表情肃然。
    朱慈烺点了点头,语气变得更为严肃:
    “军情司传来的情报已经明确,清军近日从沈阳调派了数支火枪部队,全是从朝鲜劫掠来的士兵,每支兵力皆在千人以上。
    这些部队配备的火枪威力,与我军相比毫不逊色。若对阵时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马宝闻言,神情更加凝重。
    他重重点头,再次拱手道:
    “请陛下放心,末将定会加紧训练火枪兵,不让清军在正面对抗中占得任何便宜!”
    随后,朱慈烺巡视了军营,逐一检阅部队,直至日头西斜,才与马宝一同来到石门关附近的大军军械仓库。
    这是马宝前军专门设立的后勤储备之地,里面存放着备用的盔甲、刀枪、火枪、火炮,以及尚未动用的火药、炮弹等战略物资,专供战时消耗之需。
    朱慈烺并未直接吩咐侍卫或将领,而是亲自步入仓库,仔细查看内部的情况。
    他随机走到仓库的不同角落,时而弯腰检查火绳枪的枪机,时而抚摸堆叠整齐的盔甲,眼神锐利如刀。
    随行的亲卫和军械官们也跟在他身后,逐一核查所储物资的保养状况,清点数量。
    “马将军也不必多虑,”朱慈烺边检查,边语气平静地说道:
    “朕走到哪里,都会如此,不止是你的前军,张煌言的中军,常登贵的后军,还有李霄林的水师,全都一样。”
    说到这里,他停下脚步,拿起一支火绳枪,用指腹轻轻摩挲着枪身的纹理,神色逐渐严肃起来:
    “别的地方出了纰漏,朕或许可以假装没看见。但若是军械有问题,少了、坏了,直接威胁到将士的性命,那就是在拿抗清的大业开玩笑。若真被朕发现,有人敢徇私舞弊、监守自盗——”
    他的目光从火枪上移开,扫过在场的众人,语气一顿,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朕绝不会轻饶!”
    “是!”马宝站得笔直,声音洪亮,但他的额头已微微渗出一层细汗。
    他原本以为,这次巡视只是例行公事,但朱慈烺如此细致入微的检查,显然并非走走过场。
    朱慈烺见马宝神色略显紧张,嘴角微微上扬,忽然话锋一转:
    “马宝,你可知道,朕为何第一个来检查你的兵马?”
    此话一出,马宝心中顿时一紧。
    他沉吟片刻,却不敢贸然作答,只得低头抱拳道:
    “末将……末将不知!”说话间,他已感到背后冷汗渐渐涌出。
    朱慈烺望着马宝的模样,忍不住低笑一声,将手中的火枪放回架上。
    他缓步走到马宝面前,伸手将他扶起,轻声说道:
    “马将军,不必这般紧张。朕不过是想试试,看你是否能猜中朕的用意。”
    “末将愚钝,不敢妄猜陛下的心思!”马宝低着头,显得更加局促不安,连看向朱慈烺的勇气都没有。
    朱慈烺朗声一笑,拍了拍马宝的肩膀,语气中带着几分和缓:
    “马将军,朕选你为先锋,不仅是因为你的军队素来骁勇,更因为你忠诚可靠,能带头为其他部队树立榜样。朕信得过你,所以第一个来检查你的兵马。
    现在,你可明白朕的用意了?”
    马宝闻言,脸上既有惭愧,又有几分激动。
    他赶紧跪下,再次抱拳道:
    “末将定不负陛下所托,誓死奋战,为我大明夺回盖州,扫清塞外之敌!”
    朱慈烺微微颔首,环视仓库内的一切,声音低沉却坚定:
    “记住,盖州一战,关乎的不仅是盖州一地,而是整个大明的未来,你们绝对不能输。”
    “马将军,你可知晓,现在军中不少将领对你可是颇有微词啊。”朱慈烺环视军械库内,语调虽平和,却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他们觉得你年纪轻轻,就身居一军营将之职,未免有些过于幸运。更有人私下议论,不知道你使了什么‘高招’,竟然连朕都被你‘蒙蔽’了呢!”
    朱慈烺转过身,缓缓踱了几步,双手负于身后,目光投向堆满武器甲胄的库房一角,似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等待某种回应。
    他忽地停下脚步,回头看向马宝,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你说,他们的这些说法,可有几分道理?”
    军械库内一片寂静,空气仿佛凝滞了一般。随行的将官和侍从们无不屏息凝神,神色间或是惊疑,或是紧张,连站立的姿势都显得有些僵硬。
    马宝闻言,心头一紧,连忙将身子弓得更低,几乎是半跪的姿态。
    他低着头,一言不发,额头上已隐约渗出汗珠,显然已被朱慈烺的话语震慑。
    朱慈烺见状,忽然放声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军械库内回荡,显得尤为响亮。
    他笑了几声,复又语气一转,声音中带着几分戏谑:
    “哈哈,朕只能说,他们真是有眼无珠啊!堂堂我大明第一猛将就在此处,就在朕眼前!若他只是区区一营将,岂不有些屈才了?”
    说罢,朱慈烺大步走向马宝,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仰头哈哈大笑,满脸志得意满之色。
    随即,他昂首阔步地走出了军械库,留下一众将士仍然呆立原地。
    马宝依旧保持着弓腰低头的姿态,一动不动,仿佛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些许。
    然而,当众人渐渐散去,没人注意时,他的嘴角悄然微微上扬,那眼神中透出的得意神色,已然表明他对这场试探感到满意。
    几日前,朱慈烺的首次巡查便特意选择了马宝督领的营队作为“第一站”。
    马宝的营队因“济南城之战”大胜而声名鹊起,但也因此引来不少将领的嫉妒和不满,对此,朱慈烺心中早有筹谋。
    他以异常严格的标准对马宝的营队展开彻底检查,鸡蛋里挑骨头般找出了大大小小几十处问题,包括军械配发是否规范、操练是否按时、后勤账目是否清晰,乃至士卒军姿是否达标。
    在一连串严苛的盘查下,马宝却表现得异常从容。
    他毫无怨言地接受朱慈烺的指摘,并迅速指挥部下一一整改。
    每当朱慈烺当众挑出问题,他不仅不反驳,反而主动揽责,态度谦卑却不卑微,展现出极强的执行力。
    这种配合让朱慈烺暗自点头,也让那些在背后看热闹的将领渐渐失了趣。
    通过这次巡查,朱慈烺不仅堵住了军中众将对马宝的非议,也进一步测试了马宝的忠诚与执行力。
    巡查结束后,朱慈烺在全军面前公开表扬了马宝:
    “朕的营将如是,实乃大明军魂所系!将来我大明若能中兴,诸将还需以马将军为榜样。”
    这一番话让马宝在军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而那些曾经质疑过他的人,也不得不暂时闭嘴。
    毕竟,陛下亲自挑刺的标准若是连马宝都能应对,那其他人又能说什么呢?
    然而,朱慈烺真正的用意远不止这些。
    他知道,马宝从高杰麾下投效,是新军体系外的代表人物,这恰恰是他愿意提拔马宝的重要原因。
    朱慈烺绝不允许自己的军队成为某些将领的“家军”或“世袭军”,为了保持野战军团的活力与竞争力,他必须打破内部派系的藩篱,不断从外部引入优秀的将领。
    马宝,便是他用来开刀的第一人。
    更有趣的是,当朱慈烺提高巡查标准,严苛到连马宝的营队都险些“翻车”时,不少将领曾暗中窃喜。
    然而,当这些严格标准轮到他们头上时,所有的窃喜化作了无尽的压力。
    陛下对马宝都如此苛刻,何况是其他人?
    从此之后,谁若敢再对陛下提拔新人有怨言,那便是自找苦头。
    朱慈烺对此心知肚明,他在心中冷笑:
    “朕要的是军队的规矩,而不是某些人的旧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