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破城
赵正东率领七八名士兵成功登上城墙,紧接着便挥舞盾牌、拔出背后的金背大刀,发出怒吼,领头向清军发起冲锋。
他的动作沉稳而凌厉,左手高举盾牌,右手握刀直指敌阵,步伐如猛虎下山,令人不寒而栗。
身后的士兵也毫不怯战,呈护卫之势,举枪在两侧掩护,步步紧随,目光中透露出无畏的战意。
随着明军的接连登上城墙,战火映照中,双方士兵面对面冲杀,战阵逐渐混乱不堪。
有人急速前冲,有人仓皇后退,彼此纠缠交错,刀光剑影间难辨敌友。
城垛旁的云梯处,新一波的明军士兵接踵而至,从梯上跳下,加入了这片战场。
双方士兵在狭窄的城墙上展开了混战,耳边是金属碰撞的刺耳声音,火光摇曳着士兵们狰狞的面孔,战场上的厮杀声不绝于耳。
赵正东冷静地观察着敌情,突然一个清兵从人群中冲出,脸上满是杀气,抡起大刀猛力劈来。
赵正东敏捷地举盾一挡,那刀便重重砍在了盾牌上,震得那名清兵的手臂一阵发麻,刀刃甚至在盾牌上留下了一道深痕。
赵正东眼中精光一闪,趁其不备,猛然举高盾牌,紧接着一脚直踹在那清兵的腹部,清兵痛叫一声,被踢得倒退几步,脸色煞白。
趁此机会,赵正东迅速追击,一面用盾牌护住自己,一面大步上前,举刀朝着倒地的清兵狠狠刺下。
刀尖重重刺穿清兵的铁甲,发出刺耳的金属裂响,随即扎入腹部,鲜血如泉涌出,染红了地面。
清兵倒地挣扎,眼珠鼓得老大,双手本能地试图捂住伤口,但血液止不住地从嘴中喷出,渐渐没了声息。
赵正东抽出刀,立刻调整姿势,双膝微屈,以备再战。
就在他稍作喘息之时,突然,一个八旗甲兵从侧面逼近,双手握着长枪,低身蓄力,眼神阴狠。
八旗兵左低右高地将枪头直刺而来,枪头狠狠顶住赵正东的盾牌,试图一举将盾牌掀开,攻破他的防线。
这动作娴熟而精准,显然对方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一般的士兵若遭此攻势,恐怕盾牌早已被打偏,露出破绽,紧接着便会被对方一枪贯穿。
然而,那些八旗兵显然低估了眼前这个敌手。
赵正东不仅是一个猛士,更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悍将,只见他面露冷笑,暗自蓄力,猛地一别,将长枪拨偏,利用盾牌的重量稳稳地反击,借力打力。
那八旗兵用力过猛,一时无法收势,踉跄了几步,整个人摇晃着便倒在了地上。
就在他惊恐的眼神中,赵正东已抡起大刀,快速劈向他的脖颈,刀刃划过空气,带着沉重的力道。
八旗兵还未来得及挣扎,便感到一股冰冷的寒意划过,瞬间头颅滚落在地,血柱喷涌而出,溅了赵正东一身。
赵正东抖了抖刀上的血渍,眼神中透出一丝冷冽的杀气,周围的清兵见状,无不惊恐地后退了几步。
然而,赵正东没有丝毫停顿,他带领士兵迅速前进,不断逼近敌方的阵地。
他身后的士兵也仿佛受到鼓舞,士气大振,挥舞兵器,奋勇向前,直逼清军。
周围的明军士兵如潮水般涌上,勇猛无畏,刀光剑影闪烁着寒芒,将敌人压制得节节败退。
赵正东的动作凌厉而迅速,沉稳的步伐中透出强大的压迫感,他仿佛置身于战斗的狂潮中,浑然忘我。
他每一击都力求精准致命,每一挡都稳如磐石,敌人纷纷倒地,血流成河。
就在此时,他瞥见不远处的另一名清军巴牙喇正试图指挥援军围堵明军的增援梯口,阻止更多士兵登城。
赵正东深知这一切至关重要,他心念一转,立即示意身边的士兵:
“你们掩护我,杀过去!断了他们的退路!”
士兵们闻声而动,纷纷以盾牌筑起防线,替赵正东开道,赵正东在士兵的掩护下,一步步接近那名清军,目光如炬,带着势不可挡的气势逼近。
那清军显然也注意到了他的接近,脸色一沉,命令手下围攻。
但赵正东以盾为掩护,穿行在敌人之中,盾牌连连挡下斧劈枪刺,大刀如闪电般劈出,所向披靡,挡者披靡。
赵正东逐渐逼近,清军士兵的阵线在他的威压下不住后退,士兵们的动作逐渐变得迟缓。
终于,赵正东冲到了那清军首领的近前,怒喝一声,将盾牌猛地一砸,对方慌忙招架,却因力道不敌,脚步踉跄着后退。
趁此机会,赵正东高举大刀,一刀横斩而下,那清军首领甚至来不及反应,便被削倒在地。
清军士气大减,前排的士兵纷纷倒退,后方的援军也开始混乱起来。
就在明军士气高涨,士兵们齐声呐喊的同时,城垛下的云梯上明军源源不断地涌入战场,夺城的局面逐渐向他们倾斜。
赵正东看着混乱的敌阵,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如铁,唯有继续前进,唯有不断突破。
在狭小的复州城东门月城的城楼之上,明清两军短兵相接,彼此之间不断吞噬着生命。
城楼的地面早已铺满尸体,层层叠叠,血水渗透过砖缝,汇成了一道血河,顺着墙梯朝低处蜿蜒而下,空气中充满了血腥味和战斗的嘶吼声。
赵正东身旁的战士们发出阵阵痛苦的惨叫声,随着一个又一个士兵倒下,新的战士们迅速补上,彼此前赴后继,咬紧牙关死战不退。
尽管损失惨重,但队伍的阵型依旧维持着基本的进攻格局,这一切皆因赵正东的指挥得力。
他手握盾牌,已然换上了一柄中柄铁斧,在混战中率领士兵们猛冲猛打,丝毫不退缩。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千总,赵正东不仅依赖个人的勇猛,更懂得如何在混乱的战局中维持队伍的阵型。
哪怕战况激烈,他也竭力确保身侧和身后有士兵掩护自己,使得整个军阵进退有度。
他深知,眼前这些人都是他手下最精锐的士兵,经过规模化、标准化训练后的士兵们能够快速重组,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他们不是一群杂乱的乌合之众,而是铁血打造的精锐千总,凝聚成了这次攻城的锋利刀刃。
随着前进的步伐,赵正东的眼神中闪烁着一抹凛然,带着身后的士兵们继续猛攻清军的防线。
就在他刚刚迈出一步的瞬间,清军阵中突然刺出一支长枪,目标直指他的右腿,意图使其失去平衡。
赵正东反应迅速,右脚一歪,敏捷地躲开了这致命的偷袭。紧接着,他瞅准时机猛地一脚踩下,那名持枪的清军士兵根本来不及躲避,枪杆直接被踩断。
整个人随之失去重心,踉跄着向前摔倒,瞬间扰乱了这一处清军的阵列。
赵正东迅速抓住这片刻的混乱,以盾牌挡住周围的攻击,手中的铁斧接连挥舞,左右开弓。
就在他劈砍之际,身后的长枪兵迅速上前支援,长枪如飞,一时间血雾四溅,清军士兵接连倒下。
赵正东的果敢和精准的指挥令周围的明军士气大振,攻势愈发猛烈。
随着清军逐渐失去阵势,明军在城楼上争取到更多的立足空间。
原本被分割的进攻阵型逐渐连成一体,明军前列的士兵们排列密集,长枪、长斧、铁头大棒、盾牌、大刀有序搭配,形成了层层递进的攻势。
明军士兵们彼此间密切配合,攻守有序,将清军压制得节节后退,几乎难以招架。
明军阵型的威力在此刻显露无疑,清军士兵即便武艺高强,面对这样的军阵也无力抵挡。
每当一名清军士兵试图突破,就会立即遭到明军数名士兵的联合攻击:
长枪刺出,铁斧横劈,盾牌压制,再强悍的个人能力也难以应对这样密集的火力,更遑论在军阵后方源源不断有士兵补上缺口。
清军士兵逐渐陷入绝望,许多人甚至未战而惧,士气不断消沉。
战斗的节奏越来越快,赵正东的眼中燃烧着战意,他一面挥舞铁斧,一面指挥士兵们持续向前压进,带动着整个进攻阵线的节奏。
前方的清军已然有些撑不住,他们的阵型逐渐松散,防线在步步后退。
赵正东深知,机会稍纵即逝,此刻必须一鼓作气冲破清军的防线,以便彻底控制东门,为后方部队打开城门创造条件。
“弟兄们,杀啊!”赵正东高声吼叫,声音回荡在城楼之上,激励着明军士兵们的斗志。
队伍士兵们闻声而动,士气高涨,每个人都在尽其所能地战斗,仿佛已经忘却了生死,心中只有胜利的渴望。
赵正东身后的士兵们整齐划一地行动,进攻的火力愈发强烈。
长枪兵迅速刺出枪头,逼退前方的敌人,盾牌兵则稳稳压住阵脚,为其他士兵提供掩护。
赵正东挥舞铁斧,步步紧逼,每一斧下去都带走一个敌人的性命,带动着士兵们的前进速度。
随着明军的步步紧逼,清军逐渐无力抵抗,防线开始出现崩溃的迹象。
城楼之上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战斗的嘶吼和哀嚎声,赵正东却毫无惧意,手中的铁斧不曾停歇。
鲜血溅上他的盔甲,他却仿佛未觉,只一心一意地指挥士兵们继续推进。
前方的清军在明军的猛烈攻势下越退越多,士气逐渐涣散,有人甚至开始丢下兵器逃跑。
眼看时机已到,赵正东振臂一呼:
“全军冲锋!”
这一声令下,如同点燃了士兵们心中的战意,士兵们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整齐地朝前推进。
包衣兵和八旗甲兵虽并肩作战,实力却天差地别,军阵摆开来虽是形式齐全,然而配合却散乱不堪,漏洞百出,战斗力更是相差悬殊。
面对明军步步逼近、杀气腾腾地逼上城楼,这样的防守显得异常脆弱。
随着伤亡逐渐增多,清军在城楼上开始节节败退。
最初还能试图勉力抗衡,然而面对明军如潮般的攻势,他们的阵型接连出现破绽,兵士士气崩散,再也难以支撑下去。
退势如潮,不少士兵已不顾军令,丢盔弃甲地朝后撤去,城楼上的清军防线终于渐渐崩溃。
随着第三个攻城百总带着百余名士兵陆续登上城楼,明军主力也渐渐站稳脚跟。
与此同时,沉重的撞车在吊桥的轰鸣声中缓缓抵达了月城城门。
东门月城的城楼激战如火如荼,对于整场攻城战来说,这仅仅是个开端。
攻破月城仅仅意味着明军控制住了第一道屏障,而真正的复州城门背后还有重重关卡,瓮城和箭楼等着明军一一攻破,复州的真正防线仍然严密,顽强守护着这座城池的核心。
攻城从来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若清军在城内严阵以待,城墙上布满了火炮,顽抗的威力足以让进攻方面临惨重伤亡。
清廷正是依仗复州城墙坚固,几千八旗兵与绿营兵虽寥寥,却抱定依托城墙和险要地势可以支撑一年半载的底气。
然而,这次他们遇到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敌人。
朱慈烺虽无法制造火器,甚至连手榴弹也难以提供,但他却懂得利用滑轮组来增加撞车的破城威力。
改良过的撞车力道无比,数下便击开了东门月城的城门。
门一开,城外的明军士气暴涨,如猛兽般呐喊着,齐步进入月城,为接下来的攻城作战奠定了绝佳的开端。
复州城内,统帅玛卡正四处奔走、调兵遣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强袭,难免焦头烂额。
他勉强凑齐的千余八旗甲兵已分出三百,前去镇压城内起义的绿营兵和邓章,并带走了三千包衣兵,如今守城的兵力更显得捉襟见肘。
此时四面城门传来战报,明军发动猛烈攻势,东门告急、吊桥被放下,月城岌岌可危。
就在一夜之间,复州原本固若金汤的城防仿佛变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即便是久经沙场的玛卡,在情报混乱之际,也难以迅速做出决断,复州城能否守住的疑问使他心绪难安。
玛卡在急切间仍勉力冷静,迅速将城中剩余的兵力集结,增援东门。
他一边让随行将领加紧指挥,命令各部调整阵线,随时准备反扑,一边亲自率领一支牛录甲兵,准备在情况危急时突围而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