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2章 辽东
    第302章 辽东
    登州城,原布政使司的阵前帅府内,朱慈烺将手中的文书细细读完,神情凝重,随后将其递给身旁的张煌言,语气淡定地说道:
    “情况基本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是时候着手行动了。”
    张煌言接过文书,那正是林二保亲自率人上岸侦查了数日后获得的复州地区交通地形和清军布防的大致情况。
    复州地区的地形和敌情经过多次确认和分析,如今摆在他们眼前的这份情报显得尤为关键。
    张煌言目光沉稳,快速翻阅一番之后,点头道:
    “复州一带地势平坦,非常有利于清军骑兵的机动。
    但就目前来看,他们兵力明显不足,恐怕不敢轻易出城与我军野战。
    这一仗,我们占有相当的优势。”
    常登贵听完,也稍稍安心了几分,他接过文书,细细查看地图和敌军布防情况。
    文书上标注着复州及周边的地形起伏、河流路径以及清军哨点和驻兵数量,都是林二保冒险侦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
    朱慈烺望向众人,语气却略显忧虑:
    “不过,复州距沙河江岸较远,地形开阔,且守备严密,城内驻有相当数量的清军部队。
    他们虽然兵力不多,但倚仗城防设施,恐怕会死守不退,我们若贸然上岸架炮围攻,恐怕一时难以奏效。
    必须得想个巧妙之策,以求事半功倍,而在此局面下,内应至关重要。”
    “正是如此!”
    张煌言深以为然,补充道:
    “再者,盖州方面若有清军援兵调动过来,复州城内的八旗兵与包衣兵虽不足以长时间抗拒我军的攻势。
    但倘若能在支援到达前支撑一两日,那也足以拖延我军计划。”
    常登贵目光微凝,深思片刻后,接着道:
    “盖州距离复州也不过三四个时辰的行军路程,清军哨马来回迅速。
    若他们集合部队,以八旗兵的调度能力,最多半日便能赶到援助复州。
    如此一来,攻城之战的部队若不速战速决,极有可能在敌军增援到达前陷入两面夹击之境。”
    朱慈烺轻轻点头,这正是为何多尔衮要分兵驻守复州的重要原因——以复州为前哨,可以迅速对盖州提供支援,同时威慑明军主力。
    清军能快速支援,明军同样能在三四个时辰内推进到盖州外围。这场攻防战,每一步都攸关全局。
    “佯攻复州之策,关系重大,”张煌言沉声道:
    “若要拿下盖州并削弱清军主力,复州的佯攻务必逼真,以吸引盖州清军的注意,动摇他们的防线。”
    朱慈烺对张煌言的建议极为赞同,深知此次佯攻的作用非同小可,遂缓缓颔首,随后下令道:
    “既然如此,玄著,你亲自领兵出征,与陈福一同率两万兵力,围攻复州城,确保声势浩大,令敌人无暇顾及盖州。”
    “属下遵命!”张煌言面色肃然,拱手称是,眼中已透出必胜的决心。
    “李进军,”朱慈烺继续吩咐道:
    “你带三千水军助战,协助玄著一同营造我军大规模攻势,壮大声威,以确保佯攻顺利实施。”
    “是!”李霄林毫不迟疑,立刻抱拳领命,心中已有了作战安排。
    水军作为一支灵活机动的部队,不仅能帮助陆军围城,还能对复州的防线施加压力,迫使清军自顾不暇。
    朱慈烺转向其余将领,继续道:
    “其余诸将除高将军留守后方,随时候命以备不测外,其他人随我率兵北上,佯装攻打盖州。
    务必虚张声势,使盖州清军疑我军主攻盖州,从而分散他们的注意。”
    众将领闻言纷纷拱手领命,神情激昂,气氛陡然间凝重而又充满战斗的决心。
    张煌言等人迅速离开帅府,整备兵马,各自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张煌言走出帅府时,望着远方的天空,夜色深沉,繁星如炬,似乎预示着接下来的战斗将艰辛而漫长,但也充满了希望。
    .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由新军主力组成的两路大军迅速集结,利用有利的风向计划穿越渤海,沿着海岸线北上,直指复州和盖州城,准备一举击溃清军在辽东的防线。
    朱慈烺亲自率领的大军在盖州一带的推进极其迅速,先锋张名振则先行一步,带领部队沿着辽西走廊的山麓行军,途中成功击溃了三支清军的小规模部队。
    这条山脉走廊地势险要,为推进提供了一条隐秘但有效的进军路线。
    不同于西边平坦的沿海地带和北方辽阔无边的辽中大平原,盖州城的东面有许多山脉,地形错综复杂。
    清军正是借助这些天然屏障,在各处布置了大量障碍,试图减缓明军的行军速度,以确保撤往海州的路线不至于被轻易截断。
    这些布防虽然繁杂,实质上却是多尔衮的分兵策略之一,意图牵制明军的注意力,并非意在盖州城东面进行决战。
    多尔衮在此布防的多为包衣兵,八旗甲兵仅在后方督战,前线抵抗并不强烈,明军的推进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实质性阻力,清军大多象征性地稍作抵挡便向北撤退。
    张名振的先锋部队在接连突破这些简易防线后,迅速推进到盖州外围,朱慈烺的主力军也随之迅速跟进。
    不久之后,常登贵率领左翼部队到达鹿角一带,与主力遥相呼应,支援前线的攻势。
    明军的补给与后勤保障主要依靠海运,民夫则忙于扎营、拉纤、修筑防御工事以及运输辎重,所有物资和兵力的后勤保障都严密而高效。
    在民夫大量支持下,明军行军的速度显著超出了清军的预估,为下一步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盖州城外,清河的南北两岸平坦宽阔,最适合骑兵部队展开正面冲锋。
    东面为连绵山脉,西临大海,北靠大河。此时清河水深,涉水风险极高,几乎是九死一生。
    多尔衮将此地设为理想的决战地点,意图在此依托有利地形与明军决一死战。
    他深知,只要能有效阻止明军突破清河,就可暂时守住盖州。
    为了诱使明军继续逼近盖州城南,踏入他精心布置的战场,多尔衮命济尔哈朗率领数千精锐八旗甲兵及上万包衣兵在清河南岸布防,伪装成稍作抵抗的姿态。
    清军在南岸与明军小规模交火后,济尔哈朗依令后撤,随即焚毁清河上的浮桥和各渡口,阻断明军的直接渡河通道。
    这一系列防御行动无疑是一场假象,旨在麻痹朱慈烺的军队,让明军误以为清军已经失去了清河以南的控制权,实际则是希望将明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
    在战术层面上,多尔衮通过这些假象使朱慈烺的军队未能察觉他的真实意图,为将来一场大规模决战埋下伏笔。
    随着浮桥被烧毁,清军迅速撤回北岸,而明军也按照原计划推进到清河南岸,迅速扎营整顿。
    朱慈烺一面指挥各部进行警戒部署,一面命令军工铺设临时浮桥,并着手在河岸布置防御,以应对可能的突袭。张名振则派出多支哨骑沿河岸侦查,确保清军没有埋伏。
    在夜幕降临时,明军的临时浮桥已初步完成,部分兵力随之成功渡河,为后续攻势做好准备。
    然而,清军在北岸早已设伏,大量骑兵埋伏于平坦的河岸之上,借助地势伺机待发。多尔衮亲自坐镇北岸指挥,筹谋如何一击摧毁明军的渡河阵地。
    此刻,朱慈烺的决策尤为关键,眼前的河岸战场局势复杂,一场硬仗在所难免。
    为确保部队稳步推进,他下令主力分批次渡河,以避免因清军突袭而陷入被动。
    与此同时,他命令张名振的先锋军在东面山间穿插,探明敌军是否有埋伏的薄弱之处,以便实施两翼夹击。
    这次的决战决定了盖州城的成败,甚至关乎辽东的未来归属,双方都集结了大量精锐部队,士气高昂,河两岸战鼓声震天,杀气腾腾。
    多尔衮也深知局势无法再拖延下去,他决定利用冬季寒冷的天气和本土作战的地理优势,尽快对明军发起打击。
    朱慈烺选择此时进攻,正是看准了多尔衮难以承受持久战的压力,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对方继续拖延时间,错失良机。
    在清河沿岸,渡口附近仍然分布着清军新建的堡垒,作为瞭望和防守的重要设施。
    然而,经过一轮激烈的轰炸,这些原本坚固的防御工事被明军前锋的炮火无情摧毁,如今只剩下满地断瓦残垣。
    炮火的威力让清军措手不及,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宛如一片废墟。
    明军的主力部队随即抵达,渡口和浮桥也在数以万计的民夫努力下迅速修复。
    那些刚被清军摧毁的桥梁与渡口焕然一新,重新成为通往北岸的要道。
    很快,明军便在清河南岸扎下了大营。然而,他们并没有急于渡河与清军决一死战,而是稳扎稳打,为决战时机做好准备。
    朱慈烺深谙战机的重要性,他的耐心在于等待南线的张煌言、西线的常登贵、以及东线的李霄林同时对清军施加压力,逐步削弱对方的兵力部署,逼迫清军不得不四处分兵。
    待到时机成熟,清军陷入被动,朱慈烺才会发动渡河行动,打破僵局。
    随着清河上的渡口和浮桥修复完成,明军随即派出大量哨骑,向清河北岸展开侦察,并频频对敌人进行骚扰行动。
    南岸明军的哨骑规模庞大,相比之下,北岸清军的侦察兵力仅有三四十人,显得捉襟见肘。
    南岸的侦察战异常激烈,双方哨骑为了摸清彼此动向,频繁深入对方阵地,遭遇小规模的冲突已成为家常便饭。
    站在新墙河南岸一座高大的瞭望台上,朱慈烺眺望着北岸的广袤平原,那片土地此刻长满了枯黄的野草,正随风摇曳。
    他身旁的常登贵随行而立,等待皇帝的问话。
    朱慈烺凝视片刻,终于开口道:
    “现在清军在各处的兵力部署情况如何?有任何新的调动吗?”
    常登贵立刻躬身拱手,语气严肃地禀报道:“陛下,哨骑侦察显示,清军在盖州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城池附近的十座大营里。
    除了少量的哨骑巡逻,敌军明显减少了其他兵力的出动,显然是在紧缩防线,严守固守。”
    朱慈烺边听边点头,目光依旧锁定在远方,似乎正在盘算着什么。
    他沉默片刻,继续问道:
    “西线的情况如何?”
    常登贵答道:
    “张名振来报,西线的清军正缓缓向盖州北侧收缩,逐步撤退,似有意龟缩防守,但具体兵力尚不明了。
    西线地形陡峭,张将军有所顾虑,不敢贸然深入,担心清军会借助险要地势进行伏击。”
    朱慈烺思索片刻,略显从容地说道:
    “西线清军以包衣兵为主,八旗正兵十不存一。尽管他们不轻易降服,但整体战斗力有限。
    只要不出意外,张名振应能按计划推进,逐步逼近预定的战略位置。”
    话音未落,他已转身走下高台,背对着常登贵,步伐稳重而有力。
    行至台阶下,朱慈烺稍作停顿,冷静地问道:
    “依你看,若是我们渡河之后,在北岸何处扎营最能确保我军的战略优势?”
    常登贵一听,略一思索,回答道:
    “陛下,以末将愚见,若要取得渡河后的稳固立足点,可以选择北岸一片稍高的丘陵地带。
    那里地势开阔,有利于观察周围的动向,既可抵御清军突袭,也便于明军的集结和进攻。
    但具体位置还需根据对方哨骑活动区域进一步判断。”
    朱慈烺闻言,略微颔首,脸上浮现出几分沉思。
    他知道,在敌军重重防御下要抢占北岸,绝非轻而易举,但机会稍纵即逝,必须拿捏得当。
    渡河之后的立足点至关重要,既关系到是否能够立稳脚跟,也关系到明军的下一步战略推进。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
    一个传令兵策马而来,停在朱慈烺面前行礼道:
    “陛下,最新侦察回报,清军的前哨部队已经开始向北岸南移,似乎是加强沿河防守。”
    朱慈烺微微一笑,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传令下去,让各部保持警戒,切勿轻举妄动,继续侦察,等待时机。”
    常登贵应声而去,传达命令。
    朱慈烺转身望着远处清河的滚滚流水,心中逐渐形成一幅战局的蓝图,北岸的防御虽重,但敌军兵力分散,一旦自己发起突袭,清军的防线势必难以快速回防。
    更何况,在各线战友的支援下,清军不可能对所有方向顾及周全。
    当夜幕逐渐降临,明军的营地中点起了星星点点的篝火,朱慈烺依旧伫立在瞭望台上,凝望着对岸的黑影。
    他的眼神犀利而冷静,胸中谋略早已周密布置。
    他低声自语道:“只要时机一到,清河的阻隔将不再是障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