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89章 防务
    第289章 防务
    “陕西保持五万精兵是必须的,不仅要防范北方的套虏,还要对付西边的叶尔羌汗国、卫拉特联盟,以及西南的和硕特部。
    如果这些地区不纳入朝廷统治,早晚都会变成隐患。”
    朱慈烺神情冷峻,语气中透出坚定,他仔细分析道:
    “特别是天山到祁连山一线,必须占领那些农耕区,迁移军户,确保稳定的军粮供应。
    我们还可以在那里设立基础的工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陕西的长治久安。”
    他的话一针见血,虽然锦衣卫尚未完全渗透到这些区域,但朱慈烺凭借前世的记忆,已经勾画出了未来的战略蓝图。
    李过听完,眉头微蹙,带着几分疑惑问道:
    “锦衣卫已经深入西北了吗?”
    朱慈烺点了点头,嘴角浮现一丝若有似无的微笑。
    他并不打算解释太多,却趁机想让李过感到一丝压力:
    “山西的野战兵力也必须保持在两万左右,才能有效威慑漠南蒙古。同时,我们还得确保喀尔喀蒙古三汗的臣服,防止局势失控。”
    “据情报,现在蒙古各部在满清的溃败后,又开始重新联盟。
    我们必须抢在他们重新凝聚力量之前,拉拢一部分小部落,分化他们。”
    朱慈烺站起身,指着桌上的地图,缓缓说道:
    “陕西的任务是负责对付卫拉特、和硕特以及西域的汗国,而山西要拖住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
    这些部落首尾难顾,到时候我们可以各个击破,或者通过分化策略加以控制。”
    郑芝龙沉思片刻,点头表示赞同,在他的谋士指导下,他对北方的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要想彻底解除北患,蒙古必须成为我们的盟友。”郑芝龙低声说道,语气中透出深谋远虑。
    朱慈烺看了看他,继续说道:
    “至于北直隶,辽东的战事也要提上日程,兵力要保持在四万左右。”
    “辽东与其他地区不同,它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地。
    那里的资源未被充分开发,一旦占领,不仅能缓解中原地区的人口压力,还能提供足够的粮食供应,解决潜在的饥荒问题。”
    朱慈烺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辽东地区,目光坚定,仿佛那里的一切已经在他的掌控之中。
    李过闻言,惊讶地睁大眼睛:
    “辽东的土地如此富饶?”
    “正是,”朱慈烺点头:
    “辽东不仅仅是边疆,它可以成为大明未来的重要粮仓。
    迁移大量百姓到那里,开垦荒地,既能缓解国内的社会压力,也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军需保障。
    我们必须确保辽东归入版图。”
    李过眉头紧锁,思索着:
    “难以想象,这样的宝地竟然被鞑子荒废了。”
    “鞑子的确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土地,他们所过之处,几乎是一片荒凉。”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脸上闪过一丝愤慨:
    “但这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的确,辽东的战略地位非同小可,”郑芝龙补充道:
    “不仅对东北亚的局势有深远影响,还能够保障帝国的粮食安全。
    那些土地,一旦重新规划开垦,足以养活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百姓。”
    朱慈烺目光锐利,语气笃定道:
    “辽东不仅是军事上的要塞,它也是我们重塑大明根基的重要一环。只要我们收复了辽东,再加上陕西、山西的稳固防御,西北与东北的威胁都将不再是问题。”
    李过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心中已经认同了朱慈烺的计划:
    “陛下所言极是。我们不仅要强兵固防,还要通过合理开发疆土,确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朱慈烺微微一笑,缓缓说道:
    “当今局势下,我们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战争。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只依赖军事力量,还要用政治、经济手段,全面稳固我们的版图。”
    郑芝龙与李过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思。
    他们都明白,眼前的这位年轻皇帝,不仅有着雄才大略,更是远见卓识。
    “辽东、山西、陕西,西北、东北,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战略意义。”
    朱慈烺收起地图,目光坚定:
    “只要我们稳扎稳打,天下必定归于一统。”
    气氛在殿内凝结,朱慈烺的声音虽然平静,却蕴含着不可动摇的决心。
    朱慈烺露出淡淡的笑容,随后继续道:
    “天下理应由那些建设者掌握,而不是那些只知毁灭的鞑子。”
    郑芝龙沉思片刻,随即说道:
    “陕西、山西、北直隶三地需要十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北直隶还好,有海运和漕运,粮草辎重可以从江南这片富饶之地直达。
    但若陕西和山西同时维持如此庞大的兵力,一旦开战,短期内还能支撑,但时间一长,地方恐怕难以承受。”
    郑芝龙心里清楚,整军之后,大致的分工会是他镇守山西,李过统领陕西,张煌言负责北直隶。
    陕西的局势稍好一些,有甘肃和宁夏两镇提供补给,那他的作用,特别是在海运方面的,就得好好发挥了。
    否则,新朝哪里还有他的立足之地?
    物资供应能否跟上,是他最大的忧虑。
    朱慈烺轻叹一声,目光微凝,沉思片刻后开口:
    “对付蒙古人,不能只依赖武力。战争只是其中一个威慑手段,更重要的是分化和联合。
    蒙古人要的东西,我们有太多了,香烟、茶叶、金银,这些都是他们趋之若鹜的物资。
    我们只需巧妙运用这些资源,再在关键时刻打一场决定性的胜仗,就能从根本上削弱他们的力量。”
    他停顿了一下,挑起眉头,目光坚定:
    “眼下,蒙古人需要暂时安抚,陕西和山西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我们的兵马整顿、战争准备,至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急不得。
    但满清残余势力在关外的威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个不能拖延。”
    李过冷冷一笑,语气中透着一丝不屑:
    “满清的主力已经在关内被我们歼灭,他们目前龟缩在辽东,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以两万人就能将他们彻底扫灭。除非他们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派上战场,否则不过是徒劳挣扎罢了。”
    郑芝龙听后点头认可,但也插话提醒道:
    “最关键的战场仍然在西北。”
    两人对朱慈烺虽然表面信任,但心中难免留有些许防备。
    郑芝龙知道,兵力与资源的分配是关乎大局的事情,若西北的局势不明朗,整军计划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这,正是他们担心的。
    朱慈烺见状,沉稳地反驳道:
    “辽东的形势并非你们想得那般简单。鞑子或许暂时不敢与我们正面交锋,但他们的退路未必就是灭亡。
    很可能他们会一路向北撤退,甚至与俄国人狼狈为奸,学习俄国人的棱堡防御体系。如果真发展到那个地步,事情将更加复杂。”
    朱慈烺话音刚落,周围气氛稍显凝重,辽东局势看似稳定,但背后暗流涌动。
    若满清和俄国联合,形势将瞬间逆转。
    俄国人的棱堡防御体系坚固而狡猾,若让满清掌握了这套技巧,他们将在辽东构筑新的防线,极大地阻碍大明的东进计划。
    郑芝龙闻言,微微皱眉,思索着朱慈烺的担忧。
    他当然清楚棱堡体系的难缠,一旦满清学会这种防御手段,不仅会延长战事,甚至可能使辽东成为难以攻破的屏障。
    朱慈烺继续道:
    “因此,我们不仅要对付满清残余,还要防止他们获得外部援助。
    俄国人是个不可忽视的隐患,他们对辽东的觊觎已久,若与满清结盟,我们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不是一场短暂的战争,而是一场关乎国运的长久较量。”
    他目光转向李过和郑芝龙,声音低沉而有力:
    “眼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确保辽东迅速平定,同时还要严密监控俄国动向。
    战争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展开,外交战线同样重要。我们要阻止任何外部势力干涉辽东战事。”
    郑芝龙沉思片刻后点头道:
    “陛下所言甚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辽东问题确实不能小觑。我们应当先确保内部稳固,再通过外交手段牵制俄国,防止他们趁机插手。”
    李过则稍显不耐,但也不得不承认辽东的复杂局势:
    “辽东的确不能放松警惕,俄国人虽未正式出手,但他们一直在暗中窥探。若不早做准备,后患无穷。”
    朱慈烺轻轻颔首,心中已有定计:
    “辽东的战事必须尽快解决,我们不能给鞑子和俄国人联手的机会。接下来,我会加速整军,并派遣探子密切监视俄国动向。
    同时,我们也要加快生产恢复,为未来的战争打下坚实基础。”
    他话锋一转,又道:
    “至于西北,蒙古诸部尚未形成威胁,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的重点是生产恢复,战备整顿。
    待时机成熟,再对蒙古用兵。”
    郑芝龙和李过相视一眼,心中暗自佩服朱慈烺的谋略。这位年轻的帝王不仅能在军事上统筹全局,还能在政治和外交上应对自如,确实非同一般。
    “陛下英明。”两人齐声道,心中却各自盘算着未来的行动策略。
    说到这里,朱慈烺转而主动提及李过和郑芝龙最为关心的整军问题:
    “整编大军之时,李将军你可以从现有部队中挑选出精锐,不足的部分可以在当地进行补充。
    朝廷会拨款在陕西设立军官学堂,确保军官的系统化培养。
    郑卿家也是如此,若福建兵源不足,也可以进行地方募兵,朝廷同样会拨款支持军官学堂的建设。”
    他稍作停顿,眼神坚定地看向两位将领:
    “虽然你们的军队仍归你们指挥,但军官学堂、工坊以及整个后勤体系将由朝廷统一规划管理。
    地方卫戍部队则由地方官府负责调度,以确保兵力分布的合理性。”
    朱慈烺接着说道:
    “至于国家大事,日后将由内阁统一商议决定,阁员依然是我们这些人,任何人都没有独断专行的权力。”
    李过和郑芝龙心里都明白,朱慈烺这番话的深意。
    整编大军的核心目的,除了精简军力、节省军费外,更重要的就是通过这次整编,逐步收回此前下放给地方的军事权力。
    这一点,他们心里早有预料。
    不过,对李过和郑芝龙而言,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无法接受的。
    毕竟,他们并没有野心去争夺最高的皇权。他们最看重的,还是朝中的地位和内阁中的话语权。
    只要他们能确保自己在内阁中拥有席位,掌握兵权,尤其是拥有否决权,那么在必要时刻,他们依旧可以制衡朱慈烺的决策,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
    李过也在心中认可了朱慈烺的安排,对他们而言,整军计划是必然的趋势,既能减少无谓的开支,也能让他们的部队更加精锐。
    而朝廷统一管理后勤和工坊,这其实也让他们减少了很多负担。
    而且,只要他们依旧掌握着军队的指挥权,这种局面他们可以接受。
    至此,朱慈烺确定了朝廷中海陆两支最大的编外力量,这对于确保大明边疆稳定、推动军事整编和改革,至关重要。
    接下来,更为重要的事情便是新朝建立的大会议程,很多政策和制度的确立,都要在这场大会上最终敲定。
    台面上的决定或许只需片刻的时间,但背后却已经经过了无数次的磋商、争议与利益博弈。
    实际上,许多事情早已在私下谈妥,否则根本不会搬上台面讨论。
    而在这些磋商完成后,朱慈烺并没有停下脚步,要确保新朝的稳固统治,除了整军与改革外,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朝廷的架构。
    因此,他决定亲自去见郑森。
    郑芝龙手握福建的水师,虽然名义上隶属朝廷,但在实际运作上,拥有相当独立的行动权。
    朱慈烺明白,要想新朝稳固,海军这一关键力量至关重要。尤其是面对未来可能的外部威胁,海上力量不可或缺。
    “郑森是制约郑芝龙的关键力量,若能将郑家完全纳入朝廷体制,便能大大增强我们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
    朱慈烺心中暗自盘算,这样一来,他不仅确保了北方的战略布局,也为南方的海防做好了准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