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全面发展的新大明
朱慈烺看着跑出了一段距离的骑兵军阵,特别是紧跟在大阵之后的那个千总部骑兵,对于天骑军的训练水平,就基本上有了底。
一支军队,经历过实战和没经历过实战,对于领兵的统帅来说,区别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天骑军当前的阵型和速度,虽然都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骑阵和紧跟着大阵的那个千总部骑兵,在运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配合,早已经和此前不同。
朱慈烺虽然不可能直接俯瞰这六千多骑兵的全貌,但他前世公考的时候,早就形成了迅速由点看面,区分差异的能力。
天骑军的演练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林昌峰在湖广战役结束后,这两个多月来的训练成果,直接展示在了朱慈烺和一众大明文武高层的眼前。
很快,骑兵便已经跑出了三百多步,速度开始提升,密集的马蹄声轰隆隆响起,如同雷鸣一般,但骑兵阵列依旧整齐,成排成排耀眼铁甲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气势恢宏。
这支骑兵,还有同规格组建,正在紧锣密鼓训练的骁骑军,将会成为满清八旗主力的恶梦!
随着朱慈烺在汉阳,武昌,荆州,岳州,九江各地视察,陕西也终于传来了捷报。
在陕北,陕南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正浪潮中,十几万义军云集,西安城终于成功收复,孟乔芳等满清高官或死在阵中,或投降求生,或自缢身亡
与此同时,原本因为战事,调动到了各州府的殿前军三部,天骑军,左镇,右镇,忠贞营,江北二镇,各部水师,也都已经陆续完成了调遣,回到了各自的驻地,开始补充兵员,并进行着第二次北伐大战前的训练。
田见秀的殿前右军,也在南阳,襄阳,郧阳等地,完成了新的部署,一面提防着河南北面的清军,一面进行着屯田和训练行动,特别是那些溃败逃亡的清军绿营兵和各地土匪结合的叛乱武装。
孙可望,艾能奇麾下的两部兵马,在完成了扩充之后,则是调到了江南,朱慈烺准备将他们整编成江北第三镇,接替原本的凤阳标营的防区。
随着多尔衮袭扰江北,仅仅依靠高杰和黄得功两部兵马,已经不足以应对。而其余各处的驻军,倒没有很大的调动,基本上都延续了原本的部署。
朱慈烺检阅完汉阳-荆州这片宽阔的养马地和各部水师之后,到岳州,九江的时候,重点视察的,已经是这两个商业重镇的经济恢复和工坊建设情况。
在朱慈烺的安排和户部的大力建设下,这两个地理位置至关重要,交通十分便利的交通枢纽,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专门生产贸易商品的工坊,在江南工坊的支援下,雇员规模增长迅速,已经十分庞大。
大明户部有了之前建设江南的经验,在岳州,长沙,九江,武昌,南昌等地进行的工坊体系建设便合理和高效了许多,不仅优化流程,缩短了建设工期,还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要知道,江南此时重点建设的是对外贸易,但日本和南洋等地的海贸市场也并不是无穷大,就算是抢占了福建郑家等竞争对手的市场,短期内大明每年的贸易顺差,也不过数百万两白银。
换言之,大明这个庞然大物,一旦在国家机器的指导下,全面动员起来,单单是江南一地的工坊体系,便很快可以满足整个海外市场的需求。
朱慈烺若是没有规划,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商品市场很快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到那个时候,麻烦可就大了。
这个时期的大明,没有经历过满清屠城,江南和江西等地,没有损失过半的人丁,生产力恢复得十分迅速。
而不仅仅是当前已经投入使用,或者正在建设的工坊,户部下属的工商司,在朱慈烺的要求下,每一年都要提前进行产能规划和市场分析,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患于未然。
大明的生产能力一旦爆发,在未来几年后将会十分恐怖,但除了军队和工匠群体之外,整个内外市场有多大,朱慈烺心里并没有底。
不过,视察完长江一线的各个重要州府之后,朱慈烺并没有直接回南京,而是带着周世显,常登贵,张煌言等人来到了江北。
这里如今已然成为了大明的最佳兵源基地,各地的村堡屯户,全都是按照朱慈烺的改良,进行组织的,而依托于村堡的整个组织和运行,也全部服务于战争。
要知道,这里是大明战时都城的最重要防线,也是明清之间的战场前线。李邦华亲自约束着江北二镇,朱慈烺如今也计划新设一镇,直接投放到凤阳府驻扎,最终为的,其实是等待着明年的大战。
而在此之前,江北二镇的哨骑依旧强势,还是和往常一样,不时出击袭扰,清除那些阿济格派来侦察和袭扰的哨骑,并不时从徐州,归德等地,突袭豫东,鲁南等地的粮队,清军根本防不胜防。
徐州,凤阳,淮安组成的三角防御体系,在地方屯堡的拱卫下,可谓是牢不可破。
这里是朱慈烺最不需要担心的地方,而江北各州府征调的农兵,卫戍军,早已经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即使阿济格倾尽主力而来,也几乎不可能迅速突破。
当然,朱慈烺此来,一方面是要检查堡垒的修建情况,另一方面,就是要检阅那些调来的农兵和卫戍军了。
江北的农兵是大明建军的重要支撑,更是安置退伍老兵,伤兵的关键,他们也将承担了农兵的训练,而农兵分担着前线的防务。
此时,大明的农兵和地方的卫戍军一样,都是训练方阵的,在农闲时节,基本上保持了五日一小操,十日一大练,战斗力虽然说不上强,但也不弱。
毕竟,他们的武器配备只是落后于野战军,在补给充足,内线作战的情况下,比不少原本的明军,还好得多。
不过,考虑到他们是坚守堡垒,朱慈烺并没有优先给他们换上新装备,这是经过“五军都督府”局势推演之后,给出的结果。
江北之后,朱慈烺巡查的下一站,便是长江以南的苏松等地了,这里的大部分官营工坊,除了得益于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还继续生产民用商品和贸易商品外,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军备生产的。
当然,他们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南京依托于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武器工坊体系和独特的政治地位,依旧是大明最大的火器生产基地。
朱慈烺此行来到苏松二府,就是为了视察这些生产供应了他麾下大军接近一半军备的工坊,殿前军的强悍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制造精良的武器。
而大明的武器生产中心,依旧是南京城。这个时候,南京城的“金陵大学堂”中,已经开始设立为军队和生产服务的各式学科,这进一步助力了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武器工坊体系在南京城继续壮大。
在从西到东,又经过长江南北,历时两个多月的巡查,朱慈烺对于各地的建设表现,基本上是满意的。
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在一场场战场胜利之后,已经逐步形成了文武对等的趋势,这使得朱慈烺的各项政令,得到了更好地落实。
对于大明的体制来说,一个不那么团结的官僚集团,皇帝的政令是最容易落实的。
大明的军队,民政和工商体系经过此前四年多时间的转变和发展,在大的方向上,已经没有问题,那些小处的缺陷,则是要靠事物的发展规律,自行弥补修正了。
要知道,任何一个真正完善,科学的体系,都不是人为设定的,都必须要有自我纠正和修复的能力,才能健康发展。
朱慈烺最终回到了南京城,他这个马上皇帝,每年待在紫禁城的时间,恐怕真的不如马背上多。
不过,朱慈烺虽然不在城内,但大明的体系在顺利运行着,而朱慈烺单单是在城内各处的巡视简阅,恐怕就得上好几日。
当然,如今各项事务中,朱慈烺最关心的,其实还是商税,关税,以及市舶司这些新恢复或者新成立的衙门。
他们的恪尽职守,才是如今大明日益增长的财政收入,军费保障的基础。
而大明教育的发展,朱慈烺也十分重视,这固然不是最紧急的,但却十分重要,这才是大明这艘大船,成功走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金陵大学堂”扩建后,职能和使命也都更加明确,江南江北,甚至是西南各地的名儒大师们,甚至是红毛,都在学堂中,全心全意投入教学和研究。
而这些人中,不少其实都十分抵触西学,但更多的是学习汲取的态度,并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也算得上是明末文人的特点了。
在科考改革和朱慈烺特意引导的背景下,那些新进崛起的新锐力量,作为老师,个人身上的喜好和偏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学堂中的风气。
当然,因为大明此时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不足,朱慈烺所谓的“高等教育”,又还不成体系,无论是传统文人,还是接触过西学的文人,依旧还是秉持着原本的那一套。
换言之,“圣人之学”依旧在大学堂中盛行,朱慈烺的新学科研究和发展,当前主要还是依靠传教士和少得可怜,在科学上有所研究的开明书生。
这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多年的八股使得大明的许多学科发展,仅仅局限在技术上,理论只是相当匮乏。
朱慈烺当然也想快点发展基础科学,并迅速培养出一批有助于科学发展的专家学者出来,但学生先不说,单单是老师这一块,他现在就解决不了,更不要说教材和传统舆论的影响了。
要知道,“金陵大学堂”的改革和学科设置,此前便遭到了江南大儒的非议,甚至还有数千地方文人,联名请愿上书,指责学堂中出现了制器算账等不入流的东西.
作为大明此时实际上的最高学府,大学堂中的学子,几乎都是国之精华,在传统的等级贵贱舆论下,面临的压力自然很大。
而最令朱慈烺头疼的,其实还是大学堂之内的“华夷之争”了,“红夷”在某些人眼中,根本不配进入大学堂,更不要说作为半个圣人的老师了。
为此,有人将这一问题牵扯到了国家体制,纲常伦理,甚至牵扯到了“华夷之别”这样的敏感问题,逼得朱慈烺不得不出手处理。
他改革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而“金陵大学堂”的改革,就是着力点,他必须从那些所谓大儒的手中,夺回社会舆论的话语权,引导科学和思想的发展。
在明末这个时期,中央朝廷的控制力经历了十分之弱,晚明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社会,朝廷对基层控制力几乎丧失,传统的儒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各种思想是蓬勃发展的。
这其中,许多是立足于平民的,这其实也符合市民社会伴随着商业发展不断壮大的特点。
朱慈烺对这些是有所了解的,他固然是要从传统儒学手中夺取社会舆论的话语权,重塑社会价值观,但这些都需要一步步进行。
否则,大明今后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势。
要知道,朱慈烺并不可能主导一切,他能做的,其实只是在制度上引导示范。
但他也清楚,这些都是进步路上不可避免的挫折而已,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时间的积累,这个过程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甚至数十年,都有可能。
不过,随着第一批学生被培养出来,并拥有了持续学习的能力,并且这个群体得到重用,开始主导大明王朝的施政,那大明的各项发展,也就能步入正轨了。
当然,无论如何,对于当前的大明和朱慈烺来说,军事上的胜利才是最关键的。
明清各方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整之后,随着元气逐渐恢复,江北,中原各地的局势,骤然紧张了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