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陕西起义
“什么?甘州,凉州,狄道府城都被丁国栋攻破了!”
“丁国栋和米刺印都反了,他们的兵马如今甚至出现在了陇西,还有大批反军集结在狄道,渭源危在旦夕!”
“狄道府城失陷,陇西就首当其冲了,岷州,河州,洮州等地防务空虚,守不了几天,必须得立即增兵巩昌府,否则不出半个月,乱兵就得杀到凤翔,局势必定会更加危急。”
岳乐刚刚收到军报,现在还完全是猝不及防的状态,身边的吴三桂和孟乔芳同样如此,一个个都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刚刚平定了甘宁地区的绿营军叛乱,调兵压制住了蠢蠢欲动的贺珍部绿营军,没想到丁国栋这么快又在临洮挑起了叛乱。岳乐虽然有先见之明,在陇西府城增加了三个牛录的八旗马甲,但怎么也没想到丁国栋的速度那么快。
要知道,若是单纯地攻城,丁国栋就算是不计伤亡,也没有如此巨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那三座城池绝对不可能几日便下,这一定是城内有人配合。
换言之,在守军造反,和叛军里应外合的情况下,城中那些忠心的绿营军,督战的八旗甲兵,根本没有任何反应的机会,若不是周边地形复杂,群山阻隔,丁国栋大军的战果还远不止如此。
岳乐跟随肃亲王豪格南征四川之后,因为作战英勇,颇具谋略,率部击斩了大西王张献忠,便晋封了多罗贝勒,并被多尔衮留在了陕西,监视吴三桂,统筹陕南的防务。
“吴三桂,你派出一支骑兵,先行增援陇西,同时往安定方向侦探袭扰,牵制住叛军的注意,咱们绝对不能被动挨打。另外,派人去通知阿尔津,刘芳名,还有祖泽润这些人,让他们立马集结兵马,赶来陇西增援,不容有任何拖延。”
“贝勒,那汉中的兵马?”吴三桂有些犹豫,川南已经侦探到明军的调动了。
“汉中的兵马不能动,但是让他们加强侦探,保持警惕,等陇西的局势稳定了再说,明帝现在估计也腾不出手来,陇西的乱局和南边应该没关系。”
“哲!”
随着岳乐的军令传出,驻守在西安府的两千余八旗军和平西藩骑兵,还有孟乔芳的数百标营,以及山西增援的数百绿营军,立即开拔,前往陇西增援。
这支兵马的成分可谓是十分复杂,既有八旗兵,也有陕甘绿营改编的新汉八旗,还有陕西,山西的绿营兵,虽然全都是各部的精锐,但也足以看出清军当前兵力捉襟见肘。
但岳乐现在完全不能容忍陇西有失,只能暂时如此。否则,他根本凑不出那么多兵马来。
不过,陕甘这些起义的绿营军,战力并不算强,岳乐领兵在陕南镇守了小半年,平定大小叛乱近十场,麾下八旗军损失并不算大,甚至可以说十分轻微。
所以,清军当前虽然对于南面的殿前军都十分恐惧,特别是传闻中的殿前军骑阵,但他们对于这些造反的绿营军,根本不屑一顾。
要知道,军队的士气和信念从来都是靠胜利来维系的,正是因为当年明军的屡战屡败,才有了明军的畏“满”如虎。而现在,清军在南面连连战败,军中自然也有了畏“明”如虎的风气。
不仅如此,由于清军在南面的战败,无论是真八旗,还是那些抬旗的汉八旗,包衣兵,以及从北方各省征调的绿营兵,缴获和劫掠都不复存在,南征的意愿,甚至就是战斗意志,都随之愈发薄弱。
这也使得多尔衮现在已经不敢再提南征,别说是豪格,济尔哈朗等人了,就是他手下的那些心腹,也没人愿意再冒险。
满清的王公大臣们,原本就因为满洲人丁稀少,以小族御大族而如履薄冰。如今,随着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两次南征旗丁大减,北地各省的绿营军忠诚,也已经开始动摇。
于是乎,在多尔衮没有强制剃发的情况下,陕西还是比原本历史上更早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
而丁国栋大军在攻取狄道府城之后,又立即分兵四出,很快就把除了渭源县以外的整个狄道府都收复了,陕西局势一时震动,各地清军人人自危。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几乎丢掉了此前鲸吞的整个湖北,大半个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义军不断涌现,清廷的有效控制区域越来越小,统治可谓是“岌岌可危”。
而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济尔哈朗这五个王爷和一众满清的勋贵大臣们,虽然明争暗斗不断,但面对如此局势,也一个个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多尔衮此前假意和谈,但直接有人提议假戏真做,效仿宋金,谋取停战。
不过,陕甘丁国栋起义的消息刚刚传到了南京的时候,朱慈烺也十分意外,他现在虽然整编了数万新军,但大军实力还没有得到真正恢复,大规模出兵北伐尚不可能,丁国栋这个时候就算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也无法策应。
锦衣卫的情报系统虽然早就渗透进到了陕西,但主要集中在汉中和西安,短短两年时间,周世显虽然想要在丁国栋军中安插眼线,但并没有成功。
朱慈烺知道岳乐在陕西镇守,吴三桂,孟乔芳等人同样不是省油的灯,丁国栋可能撑不了多久。
毕竟,在原本历史上,丁国栋和米剌印两人也没撑多久,他现在面对的还是岳乐,吴三桂,孟乔芳这样的猛将英帅,恐怕连本来历史上的战绩,都无法复现。
随着两次南征失败的消息传回北方,清军的后方早已经不得安宁,此前遭到镇压的各地义军很快死灰复燃,虽然不成气候,但数量庞大,影响十数个州府,对清廷原本就困难的财税体系造成了严重破坏,多尔衮不得不派兵镇压。
北方各地的义军早在此前,便已经被清军屠杀数次,那些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们,大多在此前的战斗中死伤,而没了这些人的领导之后,北方的义军又缺乏战马,甲胄和火器,作战能力根本不能和边军整顿出来的绿营兵相提并论。
不过,清军在各州县都有绿营兵驻守,这些守兵的野战能力虽然疲弱,但在粮饷充足的情况下,守城绰绰有余,他们的存在使得北方的义军被分割在了各地,机动性大大减弱,同时还无法获得充足的补给。
而为了剿灭这些义军,清廷甚至从北京和关外调出了近万八旗精锐,并将陕西和山西的绿营军,也调动随征。这些精锐相对于义军来说,那可就不是能轻易对付的了。
最终,在八旗兵和绿营军的联合围剿之下,北方各省大小数十股义军很快失败。不过,陕甘和山西的绿营兵似乎是为了不去南方,纷纷故意疏漏,许多义军残兵得已突围,退往各地山区。
这些义军到底是战力疲弱,没有野战的实力,经过围剿,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扰乱清军统治的能力,而原本调来剿灭所谓“流寇”的陕甘,山西绿营兵,除了少数就地驻守以外,其他的都被直接调到了华北和中原战场前线。
至于那些八旗新兵,多尔衮则是都调回了北京。
当然,真正的八旗精锐基本上还在陕西,河南,山东前线,留守后方的八旗兵许多都是东北抓来的部落兵,大部分都是刚刚编练入伍,虽然战技了得,勇猛无比,但缺乏组织纪律,也不懂军阵作战,战力无法和老八旗相提并论。
而且,因为这些来自黑龙江流域的东北部落士兵,难以适应长江流域的气候,清廷完全不敢直接把他们派到南方,就怕气温一上升,一场瘟疫便把他们全部带走了。
多尔衮为了弥补两次南征的旗丁巨大损失,除了把汉人,蒙古人大肆抬旗,补充到八旗体系里之外,还紧急加派了数千八旗出关搜捕索伦,卦尔察,锡伯等东北部落人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搜罗到了一万多能战的壮丁。
对于清廷来说,这批部落兵野性未消,最关键的是没有对明军的恐惧,作战更是勇猛异常,若是训练得当,必然是一支强军,可以有效补充八旗因为两次战败所造成的巨大丁口损失。
不过,因为清军主力基本上都在南方,这些刚刚编入八旗的部落壮丁只是在编制上融入了八旗体系,实际上还是类似于外蒙古那些临时参战的散兵游勇。
换言之,清廷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让他们彻底融入八旗体系,形成强悍的战斗力,但朱慈烺并不会给这个时间。
如今战争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大明一边,只要清廷再败一次,便再无夺取天下的希望。
要知道,在经历了连续大败两次之后,满八旗现在能拿得出手的精锐,真正不到五万,若不是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尚可喜这些人还在观望,清廷的统治恐怕已经濒临瓦解了。
当然,丁国栋和米剌印两人的起义,对于朱慈烺的“先陕后鲁”战略来说,也是极其有利的,这可以大大牵制清军在陕南的兵力。毕竟,陕甘西部的地形十分险峻,丁国栋和米剌印控制住了狄道府往西的重要关隘之后,巩昌和宁夏便都已经在他的威胁之下,清军不得不向西用兵,但必定无法迅速取胜。
这种时候,朱慈烺要做的就是下令锦衣卫和高一功尽快联络丁国栋和米剌印,让他们想方设法坚守到第二年。
与此同时,他也继续传令领兵西进重庆,川南的陈福,联同高一功,李定国,刘文秀一起,加紧练兵,加快川南,重庆两地的屯田,村堡建设和经济恢复。
四川和陕南的地理形势,使得明军在之后的大战中,大概率只能直接从川南,重庆就近征粮征丁,为此必须要借着春耕的时机,在这两个地方着手建立好成体系的基层民政和屯田系统,为大军北伐提供物质保障。
西军余部和忠贞营近半兵马和家口,随军的十几万家口,还有川南,重庆残存的数十万百姓,为这一战略设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如今,明清之间大规模的军事斗争已经结束,除了兖州,徐州,归德,南阳,顺庆等双方控制区的交界处偶尔爆发的游骑斥候战之外,基本上再没有什么冲突。
“丁国栋攻下狄道府城之后,又夺取了乌鼠山,首阳山等重要关口,如今这股乱兵在狄道府的兵力在两万以上,还配备了数十门大小火炮,不过多是些小炮,无法用于攻破坚城.”
济尔哈朗说罢,顿了顿,环视一圈后,又继续说道:
“根据岳乐派出的哨骑侦察所知,整个临洮府的乱军主力,目前都汇聚在狄道府城中休整,官道上运输器械辎重的车马不断,而甘州,河州等地,基本上只有数百人,至多一千甲兵把守,其他的都是些民夫。
不过,丁国栋都在地方布下了重兵,岳乐派过去的哨骑兵力不足,只能侦察得到大致的情况,其兵力部署,在真正交战之前,实际还未可知。”
毕竟,临洮府四周的地势十分复杂,丁国栋等人又在地方多年,各个关键的隘口通道,基本上都已经被他们控制,岳乐虽然还能派密探潜伏过去,可面对义军的封锁,根本无法打探到十分详细的消息。
这使得满清朝中一时之间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丁国栋若是倾尽全力出兵,两三万兵马还是拿得出来的,但他到底打不打陇西,仍旧难以做出判断。
“没什么知道不知道的,我看这个丁国栋,是真的打算继续攻打陇西了!”阿济格冷笑一声,心中窃喜道。
“这可说不准,丁国栋现在手下的兵马虽然有两万多,但马兵只有一两千,后方留守的兵马又不足,他现在刚刚造反,麾下的兵马鱼龙混杂,不见得有主动进攻之力。”多尔衮摇了摇头,同样是不屑一顾的语气。
“没错,丁国栋和米剌印说到底只是一群乱兵,现在岳乐已经增兵陇西,城内局势已经完全控制,可不是那么好攻下来的。”多铎随即道。
如今,满清八旗虽然没了当初的锐气,但除了南面的殿前军,他们同样士气高昂,无所畏惧!
“所以说,除了南面的明帝,其他地方的乱兵也好,叛军也罢,都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不值一提。”阿济格随即又道:
“但就算是明帝,此前单单在南阳府,就损失了数百兵马,在兖州又损伤百余马甲,这个时候丁国栋就算打陇西,他也不敢北上助战,否则损失只会更大。”
“明帝很有可能是在准备火器,广东,福建等地的火器向来发达,擅于造枪炮的工匠又多,只要钱粮到位,很容易就能招揽,以明帝如今的财力,这次恐怕要造数百门火炮”
洪承畴说罢,看了一眼屋中众人,又继续说道:
“不过,正如英亲王所言,明帝的兵马当前都在南面,他根本无法乘机攻取陇西,丁国栋此时发动叛乱,很明显双方是没有联系的,不然绝对不会选择这个时候。
明军骑兵数月前还攻势如虹,但很快就戛然而止了,根本就在于骑兵不强,丁国栋现在起兵,完全就是自取灭亡,岳乐贝勒绝对能守住陇西,不出半年,必能平定这股叛乱。”
多尔衮其实也根据当前的局势猜到了这一点,他心中同样倾向于明军被击退后,短时间不会再有新的攻势,但湖广大战,武昌大战接连大败后,他的威信大大受损,很多话不好直说。
要知道,政治上的问题,很多时候事实根本不重要,多尔衮深谙此道,一个赢不了的人,无论干什么,都是错的。
“可明帝如此诡计多端,说不定他授意丁国栋这个时候起兵,现在就是故意而为,目的是要骗过我们,然后再来个突然袭击。”多铎摇了摇头,他无法相信这样的事情朱慈烺没有参与。
洪承畴听了,随即点了点头,但话锋一转,又道:
“王爷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但丁国栋就算是拿下了陇西,以他的实力,恐怕也根本无法在陕西占据没有任何战略主动权,只要他继续进攻那就一定对漏出破绽。
而且,陇西地势同样复杂,大军辎重只能翻山越岭,耗费巨大,南面又隔着重重大山,除非丁国栋能攻下西安,否则根本不可能守得住任何地方。
从如今的局势来看,丁国栋绝无任何可能攻进西安的,至于此时尚在川南,襄阳等地,群山阻隔的明军,想要驰援,也是不可能的。”
洪承畴此话一出,屋内的一众满清亲贵们,便再无任何反驳了。毕竟,洪承畴说得一点没错,若是还担心,那得是胆小到了什么地步?
“没错,若真是如此,那目的岂不是一早便在布局了,而他做的这些,恐怕为的就是最后能在入冬之前出兵北上。否则,丁国栋就是被他耍了。”
大殿之中,祖大寿忽然发出一声感慨:
“若是这样,丁国栋必然看得出来,他能拉起那么多兵马,不会是傻子,明帝虽说有号召力,但也不会真的有人愿意给他当炮灰,那可是两三万兵马啊!”
殿中的满汉诸王诸将,闻言皆是一番感慨,他们其实也和祖大寿一样,都愿意相信这样的说法。否则,他们这仗也根本不用打了。
“明帝的殿前军此前北上愈挫,在野战中完全不敌我八旗马甲,其虽然兵马众多,但基本上都是步军,水师,其实拿不出多少精锐骑兵来。因此,若是全盘考虑,明帝入冬之前北上的概率并不大。
不过,就算如此,南阳,汉中这两座重镇,还是要继续加强戒备,不能有一点闪失,明帝绝对不可能从兖州北上,他若是想要突破本王的防线,最有可能便是南阳。”
多尔衮在洪承畴和祖大寿的助力下,最后为陕西的叛乱,还有关于此事的争论定下了调子,随即又继续道:
“现在,各部大军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回撤后方休整和训练新兵。陕甘,山西方面的绿营兵已经分批南下,很快便会抵达南阳,开封,济南,在当地分批休整,他们都是边军出身,战斗力不必明军差。
而且,诸位不用担心兵马不足的问题,本王已经从关外调进来了两万多八旗马甲,都是百战悍勇之辈,那些南兵绝不是对手。我大清在北地还有几十万大军,等全部就绪之后,兵马也不会比明军差多少。
明帝既然意识到了骑兵不强,必然会想方设法补充,只要本王将其组建起来的骑兵一网打尽,看他还拿什么北伐?”
此话一出,殿中的满汉诸将都十分给面子,欢呼了起来。他们虽然很清楚即便是最精锐的绿营兵,也都打不过明帝的殿前军,而所谓的关外八旗援军,战力存疑,但明军骑兵不敌八旗马甲,却是事实,也是他们当前唯一的心理安慰。
否则,多尔衮又怎么会尝试议和,局势崩坏至今,他们又哪里还高兴得起来?
洪承畴见状,随即有拱手抱拳道:“王爷,这明军强悍,很大一部分便是其火枪火炮更强,如今咱们已经成功仿制出来,工坊正在全力生产,明军今后定也无法再凭此逞凶!”
“哈哈哈,好,明帝骑兵不敌我大清,如今火炮也开始逊色了,这和十五年前,何其相像?咱们今后造炮,也要用最新的造炮法,造出最猛的炮来。”多尔衮信心十足道。
经历过这么多次大战,特别是在平原野地对战中,那些披了三重甲的甲兵,在明军火器的齐射面前,损失惨重,这使得清廷对于火器的重视程度更上一层楼。
而殿前军中,大规模装备的随军小炮,在近战中风头尽显,这引起了清军的充分重视,并依靠北京的传教士,成功铸造除了可用于实战的四磅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