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议和亡国
随着五军都督府的军令传出,襄阳、南阳、徐州、鲁南等地的战事陆续结束,殿前军的各部兵马,也纷纷进入了休整状态,持续作战了大半年的将士们,终于得以喘息。
这日傍晚,在岳州府城南的一家酒坊里,新晋的殿前中军天武左营千总赵正东,正带着同营的一众军官,一边喝酒,一边畅谈未来。
这家酒坊隶属于商社,名为“长安居”,是当前岳州城中颇有名气的地方,因为距离军营不远不近,且颇为隐蔽,生意相当火爆,每天晚上都座无空席。
此时,“长安居”四处都挂满了红灯笼,映得整个大厅一片暖意,酒坊内坐满了军士,正在尽情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时光。赵正东与他的兄弟们,直接占据了二楼一张靠窗的大桌,桌上摆满了酒肉。
武昌之战后,赵正东终于积功升到了千总,是在场众军官中官职最高的,而作为曾经的纤夫头领,他也被大家视为老大哥。
如今,他的脸上挂满了笑容,最近不仅升职,还在驻地边上纳了一房小妾,可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而坐在他旁边的,是他手下最为得力的小兄弟古德富。现在,古德富也因为战功,迅速升为了百总,而且在武昌巷战中受的伤,已经基本养好,此时正在忙着娶媳妇的事。
孙达和胡老七也在席间,他们也都升到了百总一级,孙达已经从古德富的麾下调离,但依旧在天武左营任副百总,胡老七则是赵正东麾下一个新设火器局的百总。
酒坊内外,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几个伙计忙里忙外,招呼着里里外外的客人,不停送上热腾腾的酒菜。赵正东红着脸,举起酒杯,高声道:
“兄弟们,干了这杯,从今往后,咱们再也不用过回穷日子了!”
众军官闻言,齐声应和,古德富,孙达和胡老七等人更是纷纷带头举杯,酒坊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杯盏交错间,欢声笑语不断,赵正东放下酒杯,微微一笑,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这些都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将,相当一部分还是当初纤夫带出来的老兄弟,战场上刀枪无眼,能活到现在,并立下功劳的,屈指可数。
毕竟,对于殿前军这样历尽苦战,屡立功勋,且迅速扩张的军队来说,能活下来就意味着飞黄腾达!
赵正东很快又放下了酒杯,他抹了抹嘴角的酒渍,笑道:
“你们这些狗东西,现在一个个都是百总级别的军官了,别老是一休假就全都往勾栏那里跑,也该考虑考虑娶媳妇的事情了。”
不过,孙达,胡老七等人听罢,却完全没有当一回事,纷纷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便是打趣了起来。他们难得休假,平时又没有攒下足够的银钱,自然不可能和赵正东一样,直接在驻地纳妾。
赵正东自然知道这些老兄弟的意思,随即扭头看向了古德富,关心道:
“德富,你的伤养得怎么样了?”
古德富挠挠头,笑道:“大哥,我的伤已经好了,没什么大碍了。”
“那娶媳妇的事情安排得怎么样了?”赵正东又笑着问道。
“大哥,已经在筹备中了,就等休整完毕,马上成亲。我现在终于出息了,也该早点成家立业了。”
赵正东听罢,心中大喜,一边点点头,一边将目光转向了孙达和胡老七,又道:“你们两个听听,德富都比你们懂事!”
孙达看着赵正东红着脸,一本正经的样子,当即笑道:
“哥,我这边孤家寡人一人,就算想娶媳妇,也没人张罗啊。要不等这段时间你给老古张罗好了,也给我张罗张罗,我也想娶媳妇。我能活到今天,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您要是再托人给我相几个婆娘,那我就算孙家的族谱,可都得单开一页。”
胡老七见状,则道:“哥,我这边你不用操心,我在给儿子挑媳妇呢!”
古德富,孙达都是单身汉,而胡老七的情况下则有些不同,他儿子都已经十几岁了,现在根本没想着再娶,而是打算给儿子找媳妇。
赵正东听了,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听着这些话,心中感慨万千,喝了一口酒后,又红着脸道:
“战场上刀枪无眼,咱们几个随时都可能交代了,这传宗接代是大事,不能耽误了。”
这个时代,作为军人,传宗接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便是天子朱慈烺,也十分重视。毕竟,就如同赵正东所说的——战场上刀枪无眼,他们随时都有可能战死沙场,他不希望这些年轻的弟兄因此断了香火。
说罢,赵正东不由得回想起和这几个人一起入伍以来的种种。他们从山东进入南京,一起训练,一起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这些人都是他最信任的战友,也是殿前军的根本所在。
想到这些,赵正东不由得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咱们现在赚到的银钱,分到的土地,都是用咱们的命换来的,要是没儿子就死了,那可对不起祖宗”
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随着众人的脸色逐渐涨红,话题也越来越大胆,渐渐从个人的生活情况转向了近来军队内部不断传播的各种小道消息。
赵正东涨红着脸,轻轻放下酒杯,对着几个同样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老兄弟开口道:
“听说教导队的那个姓李的狗东西,还有后勤司那王八蛋,都被查了,这事到底是真是假?”
古德富此时已经没轻没重,酒杯当桌上一砸,便大笑道:“大哥,那自然是真的,等他们都被治了,咱们说不定还能得些不少好处呢!这些狗娘养的贪官污吏,早就给查了。”
赵正东听了,连连点头同意道:
“这确实是好事,陛下现在大力清除贪腐,正是为了给我们这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个公道。咱们殿前军原本好好的,最近出的那些事情,全都是这些小人捣的乱,最好把他们全都五马分尸了。”
而赵正东话音刚落,孙达便打了个饱嗝,然后立马接话道:“哥,你说得是.嗝.现在,陛下整顿军纪,就是为了咱们这些真正打仗的着想.嗝.”
胡老七闻言,也随即笑道:“说得对!咱们都是陛下的人,如今的一切,都是陛下给的,咱们一定要对陛下忠心不二,为大明效力,驱除鞑.鞑虏,光复,光复河山!”
“等把后勤的,军务的那些文官全都清干净了,咱们军中绝对不会有那么多破事。”古德富昏昏沉沉骂道。
“又是那些文官,他娘的,老子以前就听说了,最可恨的就是这些家伙,克扣军饷口粮,简直比鞑子还要可恨!”胡老七脸色一片红润,恨恨道:
“咱们殿前军还算好的了,听说左镇,江北,还有地方营兵,克扣相当严重,甚至还出了人命,所以陛下才要彻查的”
朱慈烺刚刚登基的时候,对于南方各地的兵马,几乎采取了尽数收编的原则,虽然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改编,但那些人多少少都带着原本的习性,很多恶习自然都免不得死灰复燃。
而他在军中的威望,再一次显现了出来,殿前军便是他一手创建的,如今已然成为了天下第一强军,军中的将士全都以他马首是瞻,而这也是他敢于整肃各军,同时改革大明体制的原因。
与此同时,朱慈烺也确实打算借着这次扩军,重新调整各部的实力,并彻底将殿前军各部壮大,以达到变相削弱其余各部实力的目的,这些都是为了整顿这两年来收编的各部兵马做准备。
不过,胡老七听的就是真真正正的小道消息了,甚至有不少消息,根本就是以讹传讹,完全不可信。
“而且,听说今后退伍之后分的地,没有一年前那么多了,这一定也是那些文官使坏,要是不多分些地,怎么可能招得到好兵?咱们这次损失的兵马虽然不多,但要想北伐,怎么着也得招个两三万新兵吧,还有地方的卫戍部队呢!”孙达抱怨道。
“呵呵呵,可不止两三万,最少也有四万,陛下是一定要扩充殿前军的,而且是重点扩充,还有忠贞营,还有左镇,湖广的营兵,这么多兵马,要是真的全部扩充,没有五六万新兵……”
赵正东已经喝醉了,一时间说了许多原本不该多说的事情,直接被还清醒的军官捂住了嘴巴。
这个时代的军队基本就是如此,无论是组织力,还是制度管理,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不过,这些军官们所说的,其实大部分都是小道消息,朱慈烺并没有下令五军都督府公布全面的招兵计划,只是通过兵部,给各州县下发了任务,而许多军官都是根据调派的老兵数目来猜测的。
换言之,即便清廷的探子听到了他们的话,将情报传回北京,多尔衮也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因为,在其他酒坊中,还有更多听到了其他小道消息的军官,传播着招兵十万,甚至二十万的传闻。
而这样的情报,自然是真假难辨,意义不大的。
但朱慈烺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推行新政,明廷中许多官员敢怒不敢言这种情报,多尔衮同样也收到的了,并且正准备充分利用。
这个时候,清廷已经派使者来到南京,并带来了顺治准备同明廷“撤兵议和”的消息。
在祖泽溥的协助下,多尔衮派来的使者将“议和”的意图大肆传播,使得大明朝中以马士英和何腾蛟为首的官员们,在新政改革的巨大压力下,抓住了反戈一击的机会,纷纷开始力主议和,特别是清廷开出的条件还十分诱人。于是乎,南京官场上,迅速掀起了一股议和的风潮,许多在朱慈烺亲自推动的这场朝廷体制改革和军队整肃中落入下风的官员,纷纷投入其中,马士英更是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领袖。
朱慈烺自然也第一时间知道了多尔衮传来的议和书信,随即又将南京城中的大臣们,召集到了岳州府。
不到半个月,群臣再度云集岳州府城,其中甚至包括了王应熊。如此大事,他这个督师,自然也是要掺一脚的。
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大殿上,朱慈烺面色威严,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他知道,这些几乎全都自诩清流的老头子中,有不少只是贪图一时之利,并非真的为大明的强盛着想。
“多尔衮派来的使者,说什么要撤兵议和,你们怎么看?”朱慈烺直接摆明了态度,语气不善,冷冷地问道。
不过,纵使如此,马士英还是首先站出来,朝着朱慈烺拱手道:
“陛下,清廷这一次恐怕是真的被陛下打怕了,奴酋更是直言:若能议和,大军立刻撤出山海关。议和如若成真,百姓便可免受战火之苦,休养生息,朝廷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两全其美啊!”
何腾蛟也随声附和道:“是啊,陛下,如今民生凋敝,战火连年,东虏既然有如此诚意,那暂时“议和”,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堵胤锡听罢,当即冷哼一声,对着朱慈烺拱手抱拳道:
“可笑可笑,何阁老,你前段时间还说西贼不可信,招抚断不可行,怎么现在东虏就可信了?
多尔衮不可能轻易退兵,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极有可能只是清军的缓兵之计,绝对不能轻信!”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的群臣顿时面面相觑,议论之声四起,而堵胤锡则是继续说道:
“东虏的条件看似诱人,但其中藏着多少陷阱,马阁老,何阁老,你们想过了没有?”
但马士英并没有就此放弃,继续辩解道:
“陛下,东虏确实不可全信,但若能以‘议和’换取清军撤兵,那对于陛下的北伐大计而言,也必定是有益的。否则,清军必定会趁机袭扰,到时岂不耽误了咱们大军的训练……”
马士英自然知道清军很有可能食言,但只要能推动事情往议和一边发展,那主战一派必定会暂时失势,他才能有机会,扭转乾坤,反败为胜。
在朱慈烺整顿朝廷和军队的行动中,他虽然暂时还没事,可手下的官员正一个接着一个陷入危机,这使得他十分恐慌,听到北面传来了议和的消息,根本就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毕竟,在马士英看来,主战一派之所以获得权力,便是因为大明的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取胜了。而一旦大明的重心转移到了议和之上,他们这些主和派,必定可以占据上风,获得重用。
“没错,这固然有可能是多尔衮的诡计,但咱们也未尝不可将计就计。”何腾蛟紧接着又道:
“数千年来,以南伐北都是胜少败多,更非一朝一夕之功,陛下乃千古明君,固然能迅速中兴大明,恢复北地万里河山,但也绝不可轻敌冒进。
如今,假意议和,迷惑东虏,才是稳妥之策,老夫反倒是觉得那些一心只想再起兵戈,置大局于不顾的,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
李邦华听到这样匪夷所思的话,原本还能压制得住的火气,直接爆发了,当即失态怒斥道:
“闭嘴!尔等鼠目寸光之辈,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利,却不顾大明的长远利益。议和,议和,议来议去,最终只会亡国!”
李邦华此话一出,大殿上的氛围顿时紧张起来,群臣被这个内阁首辅的威严震慑住了,不敢再出声。
而大明的天子朱慈烺,则是冷冷地扫视着他们,心中对这些人愈发失望。
他心中十分清楚,多尔衮的所谓议和,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缓兵之计。他们不可能真的撤兵,只会趁机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进攻。而群臣其实能看清清军的真实意图,只不过是别有用心。
在这个问题上,朱慈烺和殿中的大臣们,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他太清楚马士英,何腾蛟等人为何如此热衷于议和了,他们若是能打仗,恐怕就力主北伐了。
不过,朱慈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他此前没有表明态度,给马士英,何腾蛟两人出言的机会,就是为了公开打击两人,瓦解两人的小团体,这将有助于改革的全面推进。
“议和之事,绝对不要再议,朕乃是大明天子,如何落到了要和一群乱虏败寇议和的境地?”
朱慈烺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传朕的军令,各部大军加强训练,严肃军纪,淮北,襄阳,川南各地的军队,必须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战,大明的未来,不是靠议和来取得的,靠的是我大明将士的实力!”
马士英见状,还欲辩解,连忙道:“陛下,若能以议和换取一时安宁,再图后计,也未尝不可……”
他的声音明显十分紧张,而余光瞥向何腾蛟,看到对方不敢出声,马士英心中更是顿时一凉,这可就意味着他要“孤军奋战”了。
马士英知道自己的立场并不稳固,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说道:
“陛下,这固然可能是清军的陷阱,可若是能妥善利用,我朝也可借此机会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朱慈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他知道,只有坚定不移地拒绝议和,才能刹住这股歪风邪气,彻底将马士英这个当初投机从龙崛起的奸臣,压制下去。
他望向马士英和何腾蛟,心中对他们的心思了然于胸,这些官员中,有些是贪图权势,有些是为了自身利益,还有一些则是因为对所谓晋史,南朝史,宋史的一知半解,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担心北伐失利,一心议和。
但今时已经不同往日,南方的战争潜力,满清的实力,都不是可以照搬历史的。面对这样的局势,他这个当朝天子,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让任何人动摇既定的路线。
“朕意已决,此事无需再议,晋帝,南朝诸帝,宋帝做不到的事情,朕能做到!”
说罢,他便挥袖离开大殿,直接留下群臣在殿内面面相觑。
马士英和何腾蛟心中暗暗叫苦,他们看到朱慈烺示意群臣策议,本以为对方也有这个想法,可以通过议和来暂时稳定局势,却没想到皇帝陛下如此坚定。
而他们又都很清楚,这个年轻皇帝的决心,从来都是不可动摇的,两人只能暂时收敛心思,等待时机再做打算。
堵胤锡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虽然对于北伐,也有一些疑虑,但朱慈烺的坚定态度让他看到了希望。他知道,只有这样的帝王,才能真正带领大明北伐成功,迎来中兴。
而退朝之后,朱慈烺随即又召见了李邦华和堵胤锡这两个心腹大臣。他们在朱慈烺这里,都是忠诚可靠的臣子,深得信任。
“清廷议和之事,马士英,何腾蛟等人,也未必是轻信了。多尔衮的阴谋不难识破,但马士英,何腾蛟的心思,恐怕就深得多了。”朱慈烺叹了口气道。
这两个都是大明的阁老,身居高位,还在朱慈烺坐稳皇位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朱慈烺想要拿下他们,并不简单,两人必须要犯下足够大的错误,或者彻底失去簇拥的支持才有可能。
否则,朱慈烺就是自己动手掘了大明朝廷的根基,他的政治信誉,也将遭到巨大的破坏。
李邦华和堵胤锡听罢,连连点头,李邦华随即拱手道:“陛下所言极是,各地必须加强边防,防止清军突袭,绝不能给清军可乘之机。”
朱慈烺笑了笑,道:“多尔衮近来都没实力展开袭扰,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咱们朝中的事情,你们都必须加大对贪腐官员的打击力度,不能让他们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只有清除了这些毒瘤,朕才能全力北伐,消灭清军。”
堵胤锡闻言,随即道:
“陛下,如今议和之事已经传开,各地恐怕军心人心皆有动摇,若是要振奋人心,打击贪腐,或许陛下亲自巡视各地军营,了解将士们的训练情况,才能最大限度打击贪腐,鼓舞将士们的士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