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招抚四麒麟子
孙可望,李定国四兄弟面对高一功的亲自招抚,心中都同样各有疑虑,并因为孙可望和李定国两人明里暗里对西军余部领导权的争夺,迅速分成了两派。
毕竟,这可是决定了上万大军,数万家口未来命运的大事,无论是孙可望,还是李定国,都希望借此掌握主导权,从而在军中立下说一不二的威望。
经过高一功的劝说之后,李定国和刘文秀此时都已经倾向于接受招抚,特别是刘文秀,对于高一功所描述的“正途”,十分向往。
但孙可望并不信任高一功,他原本就性情暴躁,对明廷与西军之间的恩怨耿耿于怀,对招抚并不是心存戒备这么简单,而是根本不相信高一功的话。
当然,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即便是李定国,对明廷的信誉也颇为怀疑,他只不过是相信高一功而已。
至于四兄弟中最小的艾能奇,则是因为对大哥孙可望的信任,始终持反对和怀疑的态度,这使得李定国和刘文秀根本无法推动招抚的发展。
孙可望此时虽然凭借着过往的战功和大哥的辈分,居于四兄弟之首,但他也必须得到艾能奇的支持,才能与李定国和刘文秀抗衡,这就是权力的运行逻辑。
大帐外,夜风徐徐,树影婆娑,不时有几声乌鸦的叫声传来,显得营地更为宁静,而大帐之内,此时依旧是气氛凝重,四人心思各异。
刘文秀的提议虽然在李定国的支持下,终于获得了孙可望和艾能奇的点头,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结束。
李定国话音刚落,孙可望便站起了身来,走到大帐门口,望着远处的夜空,又道:
“陛下刚刚仙去,将这上万弟兄交到咱们兄弟四个手中,咱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得考虑周全,绝对不能让兄弟们陷入险境。”
不过,李定国却没有因此松口,他依旧坐在原位,目光冷峻,阴阳怪气道:
“明廷的招抚,若是真的没有诚意,甚至就算只是有一丝不妥,我李定国也必定为了兄弟们,全力抵抗。”
刘文秀见孙可望又是这般态度,不禁微微皱眉,担心道:
“但若是不接受朝廷的招抚,咱们这支残军的前途,恐怕堪忧啊!明廷的招抚确实不能全信,但总归是要去试一试的。”
而艾能奇则是一直默默注视着大哥孙可望,他心中虽然对于两派的意见都有所疑虑,但依旧信任孙可望的决断,随即又道:
“大哥自入川以来,从未失策,此前在成都,更是领头带着咱们兄弟四个,保下了全军上下的性命,这次也必能带领咱们走出困境。”
只能说,四人虽然心思各异,但对于西军当前面对的严峻局势,还是有共识的。明廷的招抚是一把双刃剑,若是刀口对着他们,四人和上万西军将士一样,全都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以前的事情,便不要再提了,这是咱们四个一起救的,并非我一人的功劳。”孙可望忽然转身,再次坐回了原本的位置,开口道:
“招抚的事情到今日,已经拖了一个月,该有决断了。”
李定国闻言,余光瞥向艾能奇,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佩服,他们四兄弟中,也就只有对方,能够一句话便让孙可望改变主意了。
而他也没有放过这大好的机会,当即也转变了口气,激动道:
“大哥,文秀说的没错,我们先派人去探明高一功的底细,和他具体谈谈招抚的条件,如此才能看清明廷的诚意如何,然后再做决断。”
刘文秀听罢,当即点头赞同,只等孙可望的松口。
艾能奇虽心中仍有疑虑,但见孙可望已经动摇,而李定国和刘文秀又在极力劝说,随即也不再反对招抚,对着孙可望道:“大哥,要不咱们就按三哥的意思,去试一试?”
“大哥,我愿意前往明营。”刘文秀想要趁热打铁,当即主动请缨道。
到这个时候,孙可望自然也不能再说什么了,只好佯装挽留,皱眉劝道:“文秀,你不能去,入明营凶险万分,要去也该是大哥去!”
“军中的事情还得大哥做主,大哥你绝不能去,万一明军不讲信用,把大哥扣留在了大营,咱们这上万兄弟又该如何自处?”刘文秀当即摇了摇头:
“若是有个好歹,二哥得留下助战。我在,更没有让四弟去的道理。”
孙可望听了,环视一圈,兄弟四个又一次有了同生共死的感觉,当即拍板道:
“好,那这一次,大哥做主,就由文秀前去明营,会一会高一功,看看明廷到底有没有诚意。高一功若是敢暗中使坏,我孙可望绝不饶他!”
刘文秀答应道:“大哥放心,高一功就算背地里使坏,也困不住咱。”
孙可望和李定国虽然也都同意刘文秀去探底,但两人对于明军,同样心中都有戒备,甚至想着若是情况不对,便要先发制人。
毕竟,刘文秀离开营地,前往高一功驻地,很难说没有危险,但为了西军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四兄弟中,必须有人去探明高一功的诚意,摸清楚顺军余部是不是真的得到了优待。
夜风徐徐,西军的营地内外,到处都是一片寂静。
.
五日后,岳州府城的临时行宫内,朱慈烺端坐于龙椅之上,眉头微蹙,目光深邃,他刚刚收到驻守重庆的忠贞营大将高一功的加急军报。
在这份加急军报中,高一功说明了招抚西军的具体情况,他通过和刘文秀的谈判,明白了对方和李定国都有意接受招抚,但为了自身的安全,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
“西军要求朝廷在招抚之后,立刻为大军提供粮草军备,并在重庆划分土地,供其兵丁和家口屯田,同时还强调了将士们的待遇要与‘忠贞营’相当,并要求一定的自主权。”
朱慈烺看完军报中的内容,心中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让身旁的太监对着面前的大臣宣读。由于朝中的复杂局势和刘文秀的坚持,高一功并不敢轻易答应,朱慈烺同样需要和朝中的大臣商议。
毕竟,招抚作乱多年的叛军,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可能自己私下就做了决定,更不可能不仅过内阁,更不用说,他还需要在策问群臣的过程中,确定事情的方向。
他抬头望向殿内群臣,目光如炬,沉声道: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若是要接受招抚,就必须遵循朝廷规制。军队编制可以和‘忠贞营’一样保留,但必须接受朝廷的改编,增设教导队,后勤司,军务司,而且各部需分散驻守。”
朱慈烺话音未落,底下的群臣便已经开始了窃窃私语,堵胤锡有了改编‘忠贞营’的成功经验之后,对这次招抚西军,信心十足,当即上前,拱手道:
“陛下所言极是,西军若不加以改编,终究难以控制,臣赞同陛下之策。”
不过,何腾蛟就面露不悦了,他因为九江的驻军调动,此时还留在岳州府城协调,没有回到江西,这段时间一直在上下串联,想要在朱慈烺面前好好表现,只可惜始终都被堵胤锡压过一头。
而现在,他听到西贼提出了这么过分的招抚条件,朱慈烺也隐隐表现出了不满,当即上前反对道:
“陛下,西贼乃是乱国之叛军,如今朝廷招抚不仅不从,还提出了如此苛刻的条件,分明就是缓兵之计,绝不可轻信啊!此等乱贼若不剿灭,恐将后患无穷。臣以为,应当下令高一功严加防范,不可贸然招抚。”
朱慈烺闻言,微微颔首,但并没有表态,而是转向了其他大臣,问道:“诸位爱卿,你们是何看法?”
不过,在李邦华离开岳州,东返南京之后,临时行宫中的大臣们,已经形成了以堵胤锡和何腾蛟为首的两派,虽然有人说话,但分量都不足。
而堵胤锡见状,再次出列,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道:
“陛下,西军虽然曾误入歧途,成了何阁老口中的乱贼,但如今已然是要改邪归正,陛下向来都以德服人,如此局势下,又何必再起兵戈?
而且,其势力不容小觑,若能成功招抚,还能增强我朝的军力,在川南再增加一道防御的清军南下的屏障。
臣认为,应当答应其部分条件,但正如陛下所言,西军各部必须进行改编,以便能将其彻底纳入朝廷的控制。”
何腾蛟听罢,冷笑一声,反驳道:
“堵阁老所言虽有道理,但这所谓的西军,毕竟是一群乱贼山匪,岂能轻信?他们今日能提出如此苛刻条件,朝廷若是答应了,明日是否还会有更高要求?
若仅仅只是更高的要求,那边也就算了,只要他们是忠心的,都无可厚非。可我担心的是,朝廷一旦答应,他们势力壮大之后,翻脸不认人,到时候朝廷还能控制得住吗?”不过,堵胤锡也毫不相让,听罢直接摇头道:
“何阁老,此言差矣。西军提出的条件,固然有些苛刻,但朝廷也并非全都要答应,若能适当妥协,亦可达到双方互利互信的目的。而改编后的西军,必将如同‘忠贞营’一般,成为我朝大军的一部分,其势力再强,亦在朝廷的掌控之中。”
“哼,堵阁老,你只看到了招抚的好处,却忽略了其中的风险。难不成,堵阁老招抚成功了一次,就忘记了此前几大督师,屡屡失利的招抚教训?”
何腾蛟顿了顿,随即又扭过头去,一脸不屑地冷哼道:“这支所谓的西军,可不是义军,而是叛军,他们的招抚本身,都可能是一个阴谋,若不严加防范,必定后患无穷。”
朱慈烺听着面前两位大臣的争论,心中也是波澜起伏。
他深知西军余部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也知道孙可望其实比李定国,刘文秀等人更难招抚,而且四兄弟若是无法招抚,一旦进入云南,他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个坏消息。
要知道,这个时候张献忠已经战死,没有了这个“疯子”的压制,这四兄弟每一个都是难得的人才,王应熊带着四川的兵马进入云南之后,一直在和土司作战,绝对不是这“四麒麟子”的对手,他甚至要从湖广调兵西援。
但若真是如此,那原定的北伐计划,必然是要推迟的了,清军也就有了更多恢复元气的机会,这是朱慈烺不愿意看到的。
而若能成功招抚西军,朱慈烺便可以大大增强大明在川南,云贵的力量,不仅能迅速稳定局势,还可以在这个方向发动新的攻势,他明年的北伐,重点便在四川。
当然,他同样也清楚,孙可望等人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了,特别是所谓“自主权”的问题,若答应了,朝廷的权威将会受到严重削弱,这也是他绝对不可能允许的。
朱慈烺脑中冷静地思考着,不断权衡利弊。明清之间的大战虽然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当前的局势依旧非常复杂,任何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毕竟,何腾蛟的反对意见虽然另有目的,但他的担心不无道理。对于大明而言,西军本质上就是叛军,不能轻易相信。他知道,何腾蛟对于大明是绝对忠诚的。
很快,在一众惴惴不安的神情中,朱慈烺再度抬眼看向了群臣,目光坚定,沉声道:
“堵卿,何卿所言都有理,此事非同小可,朕绝对让高一功继续与西军谈判,但必须坚持朝廷的原则,钱粮问题可以谈,但军队的改编和调动,绝对没有任何谈判的余地,特别是当前云南动乱未消,湖广亦需增强兵马,西军接受招抚之后,必须分散驻守。”
堵胤锡见朱慈烺做出了决定,当即又拱手抱拳道:“陛下英明,臣请前往重庆,全力配合高将军,确保招抚的顺利进行。”
而何腾蛟虽然心有不甘,但见朱慈烺态度如此坚决,也只能拱手道:
“陛下英明,但臣仍希望堵阁老慎重行事,一定要防范这些叛军再生事端,可不要为了虚名,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朱慈烺微微点头,以示对何腾蛟担心的理解,而堵胤锡的请求,他自然是同意的,在招抚农民军这件事情上,没有人能比堵胤锡做得更好,尤其是不歧视算计农民军,破坏和谈,恐怕李邦华都做不到。
于是乎,朱慈烺随即和面前的大臣们,讨论起了具体的招抚条件。他在涉及朝廷权威的问题上,是绝不会有任何让步的。同时,他也要求堵胤锡在谈判中保持灵活,以达成两边都能接受的招抚条件。
西军的招抚在朱慈烺接下来的北伐计划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当前形势下最为明智的选择,可以为大明的北伐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他必须尽最大的可能,促成此事。
当然,朱慈烺也并非完全信任孙可望,李定国四兄弟,他知道这四兄弟都是难得的人才,若是运用得当,将来必定是大明中兴的功臣,但这是四兄弟接受招抚之后的事情。
因此,朱慈烺同时还指示了周世显和高一功,派出锦衣卫和哨骑密切关注西军的动向,确保一旦出现任何异动,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四兄弟虽然表现出了接受招抚之意,但他们毕竟是曾经的对抗大明的叛军,朱慈烺还不能完全放松警惕。
而随着招抚之事议毕,群臣退下,最终只剩下了锦衣卫指挥使周世显留在殿内。作为大明的驸马,锦衣卫的指挥使,他掌握着朝廷内外的情报,对朝中的官员的情况,同样了如指掌。
他很快走到朱慈烺的身旁,向这个掌管着整个大明的年轻天子,禀报锦衣卫密探刚刚传回的各地的军情和官场动向。
“陛下,李首辅和堵阁老此前说的没错,各地方营兵,甚至是京营中,都出现了贪腐情况,特别是两广,福建,赣南,浙南,浙东等地的地方营兵,因为贪腐横行,后勤供给匮乏,士气低迷,军队的训练不足,甚至连最基本的营兵训练要求,都达不到。
若不是陛下早早便有旨意,在地方留了足够的粮饷,他们有饭吃,恐怕当初劫掠百姓的事情,还要重演.”
周世显顿了顿,然后又继续道:“而与此相关的地方官员,贪污腐败同样难以断绝。”
朱慈烺听了,同样神情凝重,随即又问道:“那朝中的情况如何?”
周世显继续道:“朝中亦不容乐观,虽陛下三令五申,严加防范,但贪腐之风从未曾停息,还有某些重臣结党营私,阻碍陛下的改革。锦衣卫如今正在收集证据,只待时机成熟,陛下旨意一下,便可立即清除这些害群之马。”
朱慈烺听罢,轻轻点了点头,他心里其实早有预料。
毕竟,贪污腐败也并不是王朝后期才有的问题。只不过,在王朝初期,潮水上涨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谁在裸泳,一旦到了人口日多,资源日紧的时候,矛盾就会变得尖锐,甚至不可调和起来。
而这个时候,随之而来的,还有王朝因为经年累月堆积起来的各种问题,使得中央的信誉不断降低,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朱慈烺通过重建锦衣卫,恢复了对地方情况的了解,但很多事情并不是他知道了,就可以解决的。
要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下面,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他若是要动手,就必须做好准备,同时必须足够迅速,特别是他现在处于一个新旧接替的时候。
“世显,继续收集证据,不要打草惊蛇。等时机一到,朕定会处理这些贪官污吏,绝不姑息。”朱慈烺沉声说道。
周世显闻言,当即拱手应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锦衣卫收集的种种密报,虽然揭示了当前大明朝廷内外的种种问题,但看到朱慈烺的态度,周世显依旧对大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从北京突围之后,他便毫不怀疑,大明会在朱慈烺的治理之下,再度中兴。
当然,他说话的时候,依旧是小心翼翼,深怕言辞不当,惹怒了朱慈烺。即便他是附马爷,是皇亲国戚,是陪着朱慈烺从北京逃出来的从龙功臣,也不敢忘记“伴君如伴虎”。
而朱慈烺听着周世显的汇报,心中也逐渐有了计划。他明白,若不迅速整顿地方营兵的军纪,清除贪官,那他继续扩军的兵源,财源,都必定会受到影响。
毕竟,随着朱慈烺大幅扩军,殿前军,京营,以及左镇,忠贞营兵马的补充,已经不是一两万纤夫可以满足的了,朱慈烺必须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军队体系,才能确保大明军队的良性发展。
不过,地方营兵的整治可比中央军还要难得多,朱慈烺和李邦华,堵胤锡,以及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一直到现在,其实也没想到什么妙策,事情也一直没有在朝廷的层面上有所进展。
“世显,各地营兵皆不在中央,想要整治,困难重重,你看了那么多锦衣卫搜集来的军情,也看了朕给你的兵书,有什么好法子吗?”朱慈烺突然发问道。
周世显闻言,面上登时就是一惊,答道:
“陛下,臣,臣以为,整治地方,并不需要什么良策,只要确保地方无法欺上瞒下,那事情便好办了。”
朱慈烺听了,眉头微微跳动,挥了挥手道:“继续说!”
“所以,臣以为,这最关键的,其实是人,陛下大可先从地方营兵的将领和地方文官内部整顿开始,将那些贪官污吏绳之以法。如此才能真正严肃军纪,清除贪腐,那往后的改善后勤供给,加强训练,提高士气,确保军队战力,便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哈哈哈!”朱慈烺听了,当即点头赞道:“世显,你说得对,看来是朕想多了,这世上但凡是碰到和人相关的事情,哪里有什么妙计良策。朕与其再继续犹豫下去,还不如立马开始整顿。
不过,这其中,锦衣卫便至关重要了,你速速部署下去,这些问题严重的地方,锦衣卫必须加强监督,确保朝廷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周世显当即拱手抱拳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