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4章 军权和货币命脉
    第144章 军权和货币命脉
    定武二年九月初,长沙府城外的码头上,繁忙景象不减,橘子洲头来来往往的商船络绎不绝,其中近半来自湘西,湘南各地。
    随着战局的演变,特别是清军占据武昌,控制汉阳,黄州等地,江西和湖南之间的水路交通被完全隔断,长沙府城已经从大明西南地区的重要贸易中转站,变成了终点站和仓库。
    这是由明清之间南北对峙之后,在东西两条战线上所形成的复杂战局决定的,也是由朱慈烺和堵胤锡共同商议出来的荆岳-赣北防御体系决定的。
    如今,长沙府城内外,不仅汇聚了湘西的木材,桐油,铁料,硝石,硫磺,还有大量从桂北,经湘南转运而来的锡,湘中,湘北的煤矿,麻布匹,以及云南,贵州的铜矿,药材等各类紧俏物资。
    由于局势动荡,朱慈烺早已经下旨南方各省放开所谓的采矿禁令,但是要求地方获得了采矿权力的大户乡绅们,缴纳对应的矿税。
    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和崇祯一样,将宫中的太监派出,用所谓的内臣征收商税,矿税,而是委派地方督抚大臣主持,将这部分税收作为地方抗清的军费。
    当然,这其实依旧有朝廷外派的官员监督,很多事情,不能不多经过一些人的手,否则朱慈烺便不好控制地方了。
    而这些开矿的乡绅大户们,也将获得进入官府新设矿务衙门任职的资格,但名额十分有限,需要他们不断竞争,更需要年年考核。
    上半年,由于阿济格领兵追击李自成,武昌城丢失,荆州,襄阳等地沦陷,湖南往江西的长江水道,湖南往湖北的汉江水道全部受阻,三地之间往来的船只锐减,使得湖南的商业贸易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如今,战事虽然暂时平息,各地戒严也基本解除了,但由于襄阳,汉阳,武昌等地都在清军手中,湖南同这些传统贸易区的商业往来,已经不可能恢复。
    而广西和湖南之间的水运并不发达,翻山越岭转运物资需要消耗大量民力,湖南当前的商业贸易,基本上都依靠军队和官府,一切都是为了备战。
    不过,随着军饷和赏赐的下发,如今的长沙城内,依旧人群涌动,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氛。
    荆州,岳州,长沙三府当前集中了数万大军,士兵和他们的家口在赏赐之后,手中有了余钱,对各种商品的需求,自然也随之增加。
    如今,堵胤锡在朱慈烺的指导下,正计划提升长沙府城的生产能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贸易和手工业重镇于一体的西南中心。
    说到底,堵胤锡还是需要钱粮,这是他在湖广整军备战的基础。若是不能掌控依托湘江水道的商贸,无法获得足够的税收,许多军政方面的改革都将举步维艰。
    这其实也是朱慈烺一直在推动进行的战时体制,他必须要把大明的战争潜力开发出来,恢复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才能避免文明被野蛮再次征服的悲剧。
    满清只是将军事技能点满了,其他方面比起大明,都十分稚嫩和落后。
    而在原本历史上,其入关之后,对于大明的制度体制,几乎全盘接受,甚至在许多地方因为其野蛮落后性,造成了极大的退步。
    但一个新兴王朝,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其财政效率和动员力,都远不是大明这个近三百岁的老人可比的,特别是大明在军事上的孱弱,最为致命。
    因此,朱慈烺要做的,便是通过战时体制,让大明脱胎换骨,并将其强大的手工业生产能力,转化成战场上的军力。
    当然,在这一过程,新建工坊通过实行更加先进管理方式下的超额生产效率,大明朝廷对于钱庄的控制,甚至通过对商品贸易的控制,进而控制货币的流向,就是朱慈烺给这个世界的一点点震撼了。
    换言之,朱慈烺并不满足于传统的田税,更不只是想要通过设置税卡,各地开矿,收取商税,矿税等等传统方式,获得抗清所需的军费。
    他在更高一层,很清楚只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基于这个生产力上的强大军力和金融实力,才是大明王朝实现对清廷降维打击的根本。
    云南的铜矿,以及通过海外贸易赚取的白银,便是其中的关键了,这些额外开采的铜矿,流入的白银,是朱慈烺通过货币手段,从地主乡绅手中获取粮草,军资的温和方式。
    他的位置决定了他不能轻易掀桌子,但除了直接抢之外,朱慈烺还有无数方法,让这些地主乡绅们笑着数钱,然后就把自己卖了。
    不过,所有一切的前提,都是大明能在战场上击败满清!
    在移驾岳州视察军政,然后返回南京的前一天,朱慈烺专门到田间视察了秋粮的长势,无数农户正在利用水车,桔槔等工具汲水浇灌,试图缓解旱情。
    “仲缄,长沙的旱情,持续多少年了?”朱慈烺看着长势并不算好的稻苗问道。
    堵胤锡一路陪同巡查,过去两年间,也为了防范旱情,做了大量的工作,闻言当即拱手抱拳道:
    “若是大旱,前后已经有六年,如今各处州县的水利设施都已经基本修缮,在那些河流干涸的地方,也打了不少的井,旱情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少了。”
    长沙府的水利设施在堵胤锡主政的近两年时间里,大部分都已经得到了修缮,他甚至还征集工匠,打造了数以万计的取水农具,还有数千口井抗旱。
    但旱情的影响依旧不容忽视,一直到湘西北的旱灾结束,湘南等地粮草运抵,长沙这场持续了六年,饿死了无数人的大旱,才好像突然没有了影响一般。
    “再熬一两年,应该就好了。”朱慈烺叹了口气道。
    他不记得这种波及数个州府的旱情具体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但印象中在崇祯十七年,全国各地持续三年以上的旱情,便基本结束了,赣北原本也是大旱六年,去年才终于风调雨顺。
    “陛下吉言,长沙必定很快就能风调雨顺,百姓衣食无忧!”堵胤锡面露期待道。
    “若是缺粮了,上报给朕,朕再让何腾蛟从江西调粮过来。”朱慈烺随即又指示道。
    堵胤锡闻言,心中一阵感动,若是他去求粮,何腾蛟必定处处为难他,甚至不顾长沙百姓的死活,拖着不调粮食来支援,随即拱手道:
    “是,陛下!”
    而在城外的田野乡间巡视了一番之后,朱慈烺经过询问堵胤锡等官员,也大概知道了湖南经历军队的大规模扩张后,处境日益艰难,当即下旨,让何腾蛟提前在九江准备好粮草。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后,朱慈烺也随即领着一众大臣,登上了前往岳州的战船,湖广前线两大支点之一的荆州城,他亲自部署了,但岳州城却始终没有正式巡视一番。
    船队从长沙启程,沿着湘江顺流而下,夜间停靠在了湘阴城外的码头,但朱慈烺并没有下船,若不是因为湖面在夜间暗流狂风不断,十分危险,他甚至不想再耽搁一刻钟。
    等到第二日午后,船队一到岳州城,刚刚靠岸,朱慈烺便迫不及待地领着一众文臣武将,爬上来了最近的城楼视察。
    他此时身边除了吴晋锡,陈福,刘体纯等人之外,还带着十几个随从的官员和将领,一群人在御营将士的拱卫下,一同登上了岳州府城的水关城楼。
    朱慈烺站在城楼的墙垛边上,极目远眺,只见城外的洞庭湖烟波浩淼,而城池外围,一座座防御工事正在紧张收尾。
    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俯瞰这些正在兴建的堡垒群,每次看到哪个地方修好了,或者是又加厚了一层,他的心中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甚至脑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应该在哪里安排甲兵防守,又应该布置多少火炮,才能给来犯的清军最猛烈的打击。
    而经历过“凤阳之战”,亲眼看到过十七世纪的战场之后,朱慈烺每一次在脑中盘算着这些事情的时候,无数画面就好像电影片段一般,会不断在他的意识中闪过。
    岳州府城在此前一年虽然已经修缮扩建过,但由于堵胤锡当时还没能完全掌控局势,投入的人力物力并不大,如今正在加紧弥补。
    当前的岳州城,依旧还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城墙外围的壕沟和两堵土墙都已经建设完毕,挖掘壕沟得到的泥土除了堆砌土墙之外,剩下的部分则是成为了建设其他防御工事的材料,大大小小的堠台,密密麻麻分布在岳州城的东面和北面,承担着预警和节节防御的双重作用。这里的建设同样是参考棱堡的,不过和当初江北的凤阳城,徐州城一样,外围是壕沟土墙和堠台的结合,其中还会布置有大量铁蒺藜,尖木和地雷弹,消耗进攻清军的第一波锐气。
    而内城依旧是传统的高大砖墙,并在岳州府城原本的城墙基础上加高加厚,通过增加马面的方式减小城下死角,增强火力密度。
    与此同时,这些加厚加高的城墙具有高低两层,当清军登上了第一层城墙的时候,守卫在更高处第二层城墙的士兵便会给予这些毫无掩护的敌人最为猛烈的打击。
    当然,这也使得岳州府城的施工量大得令人咂舌,特别是西北方向,洞庭湖边上,还修建了一个内港码头,以及护卫着这个码头的堡垒。
    如此一来,在局势万分紧急的时候,以湘阴为基地的洞庭湖水师,便能往城中投放物资,或者是接应守军撤退,为抗清保存的有生力量。
    为了加固城墙,吴晋锡此前还趁着冬季农闲,征发了上万名徭役,到东面的龙窟山采掘石料。这才在原本岳州城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攻守兼备,能够容纳数万军民坚守一年以上的坚城。
    不过,湖广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在荆州府城和岳州府城投入了大量资源之后,长沙府城的防御就简单了不少,只是多修了一道土墙,并在城墙的墙面增加了马面。
    朱慈烺此时已经在湖广部署了数万大军,九江城同样有数万兵马,而他在江南还有数万更强的精锐,并不担心清军直接长驱直入,攻下长沙。
    “陛下,等到外围的那些土墙最终建成了,里里外外架上一两百门弗朗机炮,大将军炮,鞑子不死个几万人,绝对连那些土墙和堠台都攻不下。”郝永忠看着朱慈烺脸上洋溢的喜色,兴奋道。
    “荆州府城很快也会建起这么一个堡垒群,这可是陛下亲自指导设计的,在江北的时候,多铎领着几十万大军,都攻不下,我看鞑子这辈子也别想再踏过荆州半步。”吴晋锡闻言,也随即收回了目光,一脸佩服道
    “鞑子不过是一群野人罢了,那些狗东西拿什么和陛下比?”陈福也随即出言道。
    他虽然早就知道了这些类棱堡城防工事,是朱慈烺根据西法,指导设计的,但每次在这样的角度俯瞰,想起当初清军屡战屡败,不断受挫的样子,心中那个朱慈烺的形象,便会愈发高大伟岸。
    “别说多铎了,就算是那个啥子多尔衮亲自领兵南下,也绝对比不上陛下的一根毫毛。”
    刘体纯同样激动地点了点头,然后想起了什么,又兴奋道:
    “陛下,臣这段时间正全力练兵,将士们无不用命,即便到了深夜,也不愿休息,只等装备一到,必定是虎狼之师,由他们来守卫岳州城,鞑子绝对攻不下来。
    臣听说,现在长沙的兵器工坊中,有人研制了许多防不胜防的枪炮和炸弹,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攻城的鞑子的。那些地雷炮猛得很,一下就能炸死好几个人,到时清军若是没有防备,直接来攻城,臣定让他们死无全尸。”
    刘体纯和郝永忠,都是朱慈烺留在湖广的强将,两人打仗的本事都不差,而且勇战敢战,绝对不是那些临阵脱逃之辈,朱慈烺对他们十分信任,除了钱粮的管理之外,并没有设置文官,或者安插武将,架空他们。
    当然,这其实是他根本没有这个力量了,若是殿前军再分出一拨人来,那他的亲军就不用要了。而既然要重用两人,朱慈烺便不会表现得扭扭捏捏,那不是他的作风。
    “陛下在江南还有雄兵十万,若是多尔衮,多铎那些狗日的鞑子赶来,那他们就离死不远了。”郝永忠哈哈笑道。
    他对于朱慈烺的防御之策,是有所了解的,现在对大明的未来,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而朱慈烺看了那么久,听着一众文臣武将们的吹捧,也终于开口问道:
    “武昌的清军近来有什么动静,阿尔津,高第这段时间消停了吗?”
    “启禀陛下,阿尔津此前带着数百马甲前来挑衅,被臣击退后,便只敢在土门镇,羊楼一带试探。”刘体纯当即拱手抱拳道。
    “自从阿尔津和高第领兵入驻武昌之后,佟养和,王体忠两人便不再能决策大小事务,如今武昌的清军,都是阿尔津在指挥。”吴晋锡也随即道。
    他虽然已经从岳州团练监军的位置退下,但在湖广文官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堵胤锡,对军情自然了如指掌。
    这个时候,陈福也接着道:
    “不止如此,清军近来在汉江各处,都活动频繁,而且襄阳等地,有大量从南阳运来的粮草,若是不出意外,清军应该很快就会南下袭击荆州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吩咐道:“北京的八旗主力目前还没开始大规模行动,但他们若是早有准备,十万大军不用两个月,便可以到湖广,襄阳那里一定要盯紧了,特别是清军对民夫的征召情况。”
    “是,陛下!”
    在视察完岳州之后,朱慈烺随即在君山接见了这几个月来,从九江到岳州,一直在训练水师的郑森,他带来的水师官兵,此时都已经补充到了“鄱阳湖水师”和“洞庭湖水师”之中。
    当然,这一切都是和郑家对朝廷的态度,特别是郑芝龙此时已经跑到了南京,时刻准备迎驾的忠心之举,相对应的。
    朱慈烺在返回南京的路上,也随即向郑森透露了朝廷未来几年,在苏州,松江等州府的工坊建设计划,以及利用江南在丝绸等商品上的生产优势,通过与郑家商队的结合,实现大明对海外贸易的绝对控制力。
    当然,这话里话外是什么意思,郑森一下子就听明白了,江南的商人团体必定也会入局,陛下绝对不可能允许郑家独大,控制整个海外贸易。
    大明既然可以招安郑家,把海盗变成一方巨富,朝廷大员,自然也能招安江南的其他商人,给予官身,甚至动用水师,为其保驾护航。
    换言之,所谓的结合,只不过是暂时的,这既是朱慈烺的承诺——郑家还有上桌的资格,也是朱慈烺的威胁——好好劝劝你那个不省心的老爹,要是不听话,那郑家随时可以是桌上的菜。
    其实,这个时候,郑家并没有完全占据大明的对外贸易,江南的商人在其中还能分一杯羹。原本历史上,若不是清廷禁海,郑森恐怕还不能那么快取得西太平洋海上的绝对霸权。
    如今,这些商人有了朱慈烺的支持,有了大明朝廷的庇护,完全拥有和郑家抗衡的实力,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
    朱慈烺当前要利用郑家的海上力量,通过江南的生产优势和海外白银这一交易纽带,获得军费,从各处购买军队所需的粮草物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将会重建市舶司等相关衙门,利用大明的体制,以官营的形式,逐步实现对粮食,烟草,香料,染料等大宗贸易商品的流向控制,为今后经营南洋,做好准备。
    在如今的国际贸易中,大明还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江南和福建等地的烟叶,,生丝,,丝绸,瓷器,能够换取大量白银。
    郑森对于朱慈烺在海外贸易的布局感到十分惊讶,他虽然已经开始接触郑家的生意,船队,但还是第一次意识到了原来做生意还可以这样布局,更震撼于这种在政治目的指导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谋划。
    其实,无论是郑芝龙,还是此时郑森,其实都还局限于海盗思维之中,缺乏大局观,对时局的变化,也缺乏判断力。
    他不知道的是,朱慈烺所做的这些,都有无数后世的理论和事实支撑,更不知道,朱慈烺的着眼点,从来不在于贸易本身。
    而白银,也不单单只是能购买粮草军备的贵金属,它还有一个名字——货币!
    朱慈烺要掌握大明的海外贸易,在江南新建工坊,培养工匠,更是未来扩军抗清的关键。
    在十七世纪,谁拥有强大的手工业生产实力,并能将其转化为军事实力,谁就能无往不胜。
    此前,大明的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是朝廷对基层失控的结果。但现在,朱慈烺要将这些逆转过来,将发达的手工业,商业,转化为大明军事实力。
    在江西,湖广收拢完大军,召见王应熊,掌握全国军权之后,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要在清军南下之前,真正意义上的重新控制大明王朝的货币命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