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我的哥哥余切
聂伟平深深记住了余切这句话。
余切上场后,日方如临大敌,很快对他使用了包围战术,只要球一到他的脚下,就会来包围他,想办法逼迫他失误。
尽管如此,在结束之前,余切还是助攻进了一球。这让日方对他的恐惧达到了高峰,眼看比赛即将结束,他们警惕起了余切的任何动作,只要余切一跑起来,就有好几个日本人贴着他跑。
这种防守自然是漏洞百出,原本到日本队的球权也被中国这边拿到了。
余切立刻要求传球的传大一点。
他接球后很快又被缠住,不得不趁着包围圈形成前传出去,于是又大声说:“传大一点。”
“你要传多大?”
“你只管我这边踢球,我会追上的。”
“砰!”
球真的被传得很远,余切也真敢追上那颗球,拦截他的是业余长跑运动员、日本作家村上村树。
村上村树是芥川奖提名作家,从不踢足球,这次来,是因为他年纪相对小,又能长跑,被抓了壮丁。
村上村树拼了命的奔跑,那一颗球原本在他面前,然而他却眼睁睁看着余切接球后一个大传踢到禁区左侧,然后从他的左侧方生生绕过来,接到那颗五秒钟之前传给自己的球。
在禁区左侧,一道势大力沉的抽射结束了比赛。
余切一个人进了六个球,可以说,日本这边完全是输在他手上,不对,是输在他的腿上。
村上村树后来写了个短篇,意思大概是“我本来就不喜欢踢足球,我讨厌社交性强的运动,把我拉来防守余切,让我整场跑的快呕吐,这种徒劳的做往返运动,使我更加讨厌这一运动。”
这一场小小的足球比赛在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日本作家都在接下来的记叙文中,写过余切的表现。那简直是魔王一样,不对任何人留情面。
当时在场的各种粉丝们,以及少数媒体记者也能佐证,他们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事情的全貌。
可以打成平局的。
大家都希望是平局。
但余切不希望,然后他就真把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破坏掉了。
然而这种“不尊重”却没有让余切在日本的风评降低,令人惊讶的是,随后为“春雨行动”捐款的人数竟开始增多,一些原本不看小说的人,也特地来买他的小说。
nhk电视台采访了几个购买《狩猎愉快》的日本大学生,发现他们喜欢摇滚、音乐,完全对文学无感,但他们偏偏买了余切的小说。
“你们为什么要买余切的小说?”
“因为喜欢余切。他对老头子一点儿也不客气。”
“那你们会看完这一本书吗?”
学生们立刻互相对视着笑了起来:“我们不看书的。我们买余切的书,仅仅是因为觉得他很酷。”
消息传到了岩波出版社这边,社长绿川亨说:“‘岩波’男女再一次在日本出现了。在日本战后刚刚复兴的一段时间,很多年轻人为了假装自己有学识,就会购买我们岩波书库旗下的国外名作带在身上……社会上对这种假模假样的文学青年十分厌恶,称他们为岩波男女。”
知道知道,装逼嘛!
看我的书有逼格,这能是我的错吗?难道我是很坏很坏的人吗?
绿川亨当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他变着样的炒作余切的芥川成名作,分出来上中下几个版本,书迷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纯度,为了证明是一个真正的“文学青年”,不得不购买最昂贵的版本。否则就会被人呵斥:你连余切的限量典藏版书籍都不愿意买,你根本没有资格谈论余切,我们这里购买的都是余切“限量典藏版”,余切“精装版”,你买大路货,难怪你不是文学青年!你根本没有资格坐在这里!
很短的时间内,余切的小说爆卖二十万册,全日本的书店都宣告脱销,再版数量超过百万,余切创下了芥川奖作家最快销量过五十万的记录。
这种诡异的发展曲线,使得邀请余切访谈的价格不降反增。到三月份时,余切录制一期访谈类节目,价格已经高达百万日元,他得了个外号“百万日元先生”。
但日本人并不在乎这种溢价。签订广场协议之后,日元随之升值,接下来的三年日本的美元计gdp三年内增长120%(你没看错),日子好到这种地步,尽管余切在小说中预言了将来的崩溃,他在访谈中也表达出自己的忧虑,但大部分人不觉得这些事情会发生。
这成为余切唯一“污点”,他总是在不遗余力的看衰日本的房产和股市,劝大家不要加杠杆,但谁会相信他说的这些鬼话。
顾方舟从京城也飞往日本东京,和余切一起筹款。八十年代,日本的家电行业十分发达,他们有进军大陆市场的意愿,一些企业打算参与到这场慈善活动。
这些家电企业们不捐钱,也不捐丸,而是捐制冷冰箱。
顾方舟说:“二十多年前,当昂贵的辉瑞特效疫苗进入日本时,日本家庭拥有冰箱的比例只有13%,于是疫苗通过发放给家庭来自行服用的办法,成为了不可能,因为疫苗需要一直保持在零下五度到零下十五摄氏度才能保持药性。”
“所以,日本最终通过政府来组织这一事情,在我们国内也要这样了。我们要办事,只靠民间是不行的。”
顾方舟向余切谈起了他在京城看到的一些变化,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由政府组织捐款。
“你得奖后,很快有领导关注到这一事情,已经下了命令:尽快的拨出一笔钱,组织出一批人手,为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发放丸。”
就像是余切原先个人组织的捐款活动,现在许多作协半官方半民间的同志帮着统筹一样,随着金额发展得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余切开始成为精神创始人一样的人物。
在乡村,在大城市,各地都有干部组织宣传和捐款,捐款的人来自各个阶层,掏出或是崭新,或是皱巴巴的钱币。这些款项的数目说不定要一两年才可以统计汇总。他们有的人确实看过余切小说,有的人则完全不了解文学,也至今不知道余切和任何作家,已经不能说这场“春雨行动”是余切和他的书迷们完全在主导了。
一些打了疫苗的儿童长大成人之后,才知道课本里面出现很多次的那个作家“余切”,是当初那个给他丸吃的大哥哥。
顾方舟说:“你这个‘春雨行动’的名字取得很好,当春天过了,进入到夏天时,我们就会开始第一批试点和注射,最迟到明年,也就是下一个春天,全国大部分新生儿都可以接种到这一个疫苗。”
“当春雨行动落下,夏天的禾苗就要萌发。”
“按照中国大陆的发病率来计算,你至少避免了几十万儿童患上小儿麻痹症,他们可以直直的站立起来,追着风筝跑动,跳跃,再也不用担心有天忽然失去运动能力。”
“余切,你功德无量。”顾方舟越说越激动,最后忍不住握住余切的手,深深的舒了一口气。
余切听到顾方舟的话,却还是有一些茫然,在他看来,这些顾方舟所提供的数据太抽象,他无法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变化。
顾方舟便说:“你的家乡万县,成为了试点的区县之一。尽管万县相较于全国许多地区而言,是一个并不算落后的地方,但在这之前,还是有很多孩子没有机会接种疫苗。”
万县有七百多万人,是川东巨无霸地区,按照发病率计算,一千多个八零后避免了瘫痪和死亡的风险,相当于一个农村中学的全部学生。
而仅仅是余切所直接筹集到的钱,就足够几个万县所使用,还有充足的溢出。
这就是余切所做的事情了,余切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阿莱,答应你的事情,我做到了!
我不是真正的格萨尔王,但格萨尔王也做不了我做的事情!
余切给老朋友阿莱写了一封信,从日本东京寄过去,又写了一封信寄回家里面,让他们关注“春雨行动”在老家乡镇地区的普及情况。
阿坝这个地方也许太过偏远,阿莱迟迟没有回信,而余切家里面却先回了一封信过来。
信是余切妹妹写的:“我们这个地方忽然成为了最先注射疫苗的地区,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和你有关系……但是这有点儿太夸张了,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然后,我们县里面也组织了学生们的作文投稿活动,就是来评论这一次的春雨行动,我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哥哥余切》,然后拿到了一等奖。”
“作文送到省里面传阅之后,又特地设了个奖项‘特等奖’,我就拿了这个奖项,奖励了我五十块钱。”
“我怕别人说闲话,就把这五十块钱都捐出去了。哥哥,你手上有再多的钱也不必还我,因为这是余弦捐的。”
余切看完妹妹的信之后,一晚上没有睡觉,忽然有点想回去看看。自从他成为“余切”以来,他很少和家里面联系,除了之前带张俪回家去了一趟,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
答应妹妹要辅导他功课,结果啥也没干,也不知道这个妹妹学的怎么样?能不能考上燕大。
顾方舟来日本后,多次在日本宣讲,向日本这边的制药企业宣传三价丸,他希望能转卖专利。但是,顾方舟的演讲虽然能赢得掌声,却换不来投资,制药企业们象征性的捐款,对合作生产丸疫苗兴趣不大。
最后支持顾方舟的还是文学青年们,以及一部分在中国大陆有切实利益日企。
顾方舟倒是不觉得失望:“我早就想到这种情况了。三价丸其实是根据苏联原来的技术发展来的,我们那个时候还是和苏联的关系好一些,而日本人想要走的是美国技术!但是我们这个成本是全世界最低的,特别符合我们的情况。”
“日本人已经不需要这种疫苗了,他们当然不感兴趣。他们也不是美苏这种世界霸主,没有给全世界其他国家分发疫苗的义务,三价丸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点儿用也没有,还觉得落后哩。”
“我们需要的还是钱,制冷设备这些。”
于是,一些日本左翼作家加入进来,帮余切宣传这一慈善行动。余切的新作《小鞋子》也加入到了岩波书库的“世界名家书丛”名单中,成为新一轮引入到日本的余切小说之一。
在余切的强烈要求下,这本小说被印刷成了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普通版:封面是一双朴素的运动鞋,还有“余切”两个字。
另一个版本是“慈善”版本,和前面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在故事结尾时有一页“余切写给读者的信”:“此书的价格为一千一百日元,另有一书的价格是一千日元整,您是否愿意多一百日元,捐献给中国的儿童。”
在这上面,余切手画了一个泡在金鱼中的伤痕小脚。
也就是说,这一页纸要多卖一百日元,而且读者可以选择不买这个版本。
“——我们单单印刷这一页的各种成本达到了二十日元,虽然并不多,但如果读者们不愿意购买这一版本,最后我们相较于普通版是没有性价比的,对您来说也损失了稿酬,因为您具备这本书籍售价的百分之十四的版税。”
“总之,这相当于您每一本书能赚取的七元人民币中,有一块钱用于了这一页,您用它来赌博,可以让更多的人捐献出那一百日元,但它真的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吗?”
绿川亨作为一个老牌从业人士,第一次见到这种区分策略。“您是极有才华和天赋的作家,但您确实不是一个出版业的专家,在书籍的产业链条当中,出版人和作家这是两个风马牛毫不相关的职业。”
绿川亨认为,余切不如直接把每七块钱的稿酬就捐献一块钱给他的同胞。
反正在巨大的稿酬下,余切已经衣食无忧。仅就《狩猎愉快》的五十万册再版,就给余切拿到了数百万人民币的稿酬,他在另一本书直接捐出七分之一的稿酬,并不会影响他的生活。
为什么非得搞这种双版本?
然而,余切十分坚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