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9章 我决定把天赋带到《人民文摘》
    第399章 我决定把天赋带到《人民文摘》
    “江主编,这么大一间院子,都是咱们的?”朱伟不可思议的看着四周。
    江弦在翠胡同这院子,面积足足有八百多平。
    前几年,他就让他爹江国庆给修缮修缮。
    他爹嘴上说不管,实际修院子来瘾,三天两头就过来捯饬捯饬。
    就这么陆陆续续的,院子和刚买过来的时候,已经判若两院。
    刚买过来的时候啥样子?房子那是东倒西塌,院儿里光剩几座地震棚了,也就北屋的半间还算完整,连树都只剩下个树墩子。
    那是一院儿的断壁残垣,满地被炮弹炸出来的大坑,挖一挖都能捡着炮弹片。
    如今呢。
    光秃秃的八百平院子,修成了一共三进的大院。
    进了大门以后,先看见的是略微狭长的前院,前院东西两侧各设倒座房,一共五间。
    从前院儿穿过垂门,就进了内院。
    内院儿北边的正房已经修建整齐,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两侧各设一间耳房。
    此外,东西两侧则有厢房各三间,都是青砖灰瓦,屋檐微微上翘的硬山顶,厢房与正房之间还设了抄手回廊相连。
    后院儿就没什么房屋了,都是些树木,江弦也不知道他爹从哪儿移栽过来的,石榴、春桃、枣树.亭亭如盖。
    朱伟一脸没见过世面的模样,一边参观一边赞叹。
    “好院子、好院子。”
    这可比《人民文学》那地震棚强多了啊!
    《人民文学》那边啥条件?一间办公室,能放五张桌子,恨不得塞进去十张。
    而且办公室里头都是大开间的布局。
    一排排的长桌子,桌子的两头都是人。
    朱伟每天往自己那儿一坐,不是肘击别人,就是被别人肘击,那叫一个挤。
    现在呢?
    “你自个儿挑间屋子,以后就当你的办公室用。”江弦开口道。
    “真的?”
    朱伟看了眼四周,正方、厢房、倒座房.这么多房子任他挑?
    朱伟这辈子从来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从来都没经历过这么有宽限的选择。
    “我就用东边那间倒座房好了。”朱伟一脸腼腆道。
    他选的算是最小的一间。
    朱伟现在跟他爱人住间杂院儿,家里也就大概一间倒座房的大小。
    能有跟他家那么宽敞的地方办公,朱伟觉得已经足够幸福了。
    “老朱,你跟我客气什么?”江弦笑道,“咱院儿里这屋子都空着,你选个最小的倒座房,这是个什么道理?甭绷着,既然跟我来了《人民文摘》,以后就是自个儿兄弟,内院儿里头除了正房,这厢房你随便选一间。”
    “.”
    朱伟听着江弦的话,一时间竟然有些感动。
    江主编这简直是拿他以国士相待啊!
    一想到自己居然因为被分到《人民文摘》气的一晚上没睡好,朱伟一时间还有些羞愧。
    “那我就用一间西厢房?”
    “对了嘛,反正这院儿里除了咱俩也没别人,可劲儿用嘛。”江弦拍了拍朱伟的肩膀道。
    接下来这一天时间,就是收拾屋子,把院儿里捯饬出个编辑部的样子。
    朱伟忙前忙后的,扫地、擦桌子、抹灰、搬东西不像个文职人员,倒像个保洁人员。
    即便如此,他也没什么抱怨的话。
    这有啥好抱怨的。
    看着眼前这屋子,他只觉得快要被幸福冲昏头脑。
    以前在《人民文学》的编辑部,那地震棚就是简易搭建起来的。
    冬天四处透风,夏天闷热的好似蒸笼,工作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这还没提漏雨漏水的问题呢。
    他们这些编辑,有时候正看着稿子,屋顶上便吧嗒吧嗒往下掉水,有的直接掉在头上,有的灌进衣领里,也罢了,这还算好的,有时候屋顶的水落下来,直接弄湿一沓书稿,真叫人一阵恼火。
    再看眼前砖瓦的房子,明显刚修起来不久,大夏天的进屋以后,基本感觉不到有多燥热,通风又透气。
    “小朱,出来搭把手。”
    外面传来江弦的吆喝,朱伟赶紧答应一声,嗖的跑出去,看着江弦和俩师傅搬着几个箱子往院儿里进。
    翠胡同这块儿就这么七个院子,这6号院子今天这么大的阵仗,惹得其他几个院子的住户都过来凑这个神秘的6号院子热闹。
    6号院子两三年前还住着人,忽然有天那家人就搬走了,往后也没人住了,然后就开始折腾,一折腾两三年,也没见着有人住进来。
    这会儿忽然见着有人搬东西过来,明显要住进来的模样,自然都感到好奇。
    “小朱,接着。”江弦把一箱子从三轮车上搬下来,递到朱伟手里。
    “主编,这、这都啥啊?”
    朱伟看了眼手上,又看了眼师傅们抱着的大箱子、小箱子。
    “哦,你抱的这个是电视机。”
    “啥?电视机?”
    “我前段时间不是出国了么,能在免税店买几台家电,我想着不买白不买,干脆给咱们编辑部弄台电视得了。”
    “哎呦,啥牌子啊?”
    “索尼。”
    说话间就到了屋,朱伟放下箱子,把电视从箱子里拆出来,凑过去看了眼这台索尼的14寸彩电,大吃一惊。
    “这么大的电视啊!”
    “害,14寸还大么?”江弦满眼真没见过世面的鄙夷。
    朱伟又看向两个师傅搬进来的其他箱子。
    “主编,这些又是啥啊?”
    “这些啊。”
    江弦一一给他盘点,“这是空调,日立的,我家就用这玩意儿,夏天的时候开着特凉快。
    至于这两件儿,我这不是想着,有时候咱们工作忙,恐怕时不时就得在编辑部里对付着吃口饭,干脆买了点东西,你看啊,这是冰箱,松下的,这是电饭锅,夏普的”
    朱伟看着江弦把这些家电一一给他介绍,一时间竟然有些眼缭乱。
    这些东西他当然都有所耳闻,只是平日里难得一见,如今齐刷刷摆在朱伟面前,一时间朱伟脑海中只剩下奢侈二字。
    “诶?这个呢?这是啥?”朱伟指向角落里一台方方正正像盒子一样的东西。
    之前冰箱、电饭锅他还算有所耳闻,也见过几次,不过这个金属质感的长方形盒子,他是真没见过。
    “这个?这叫微波炉。”
    江弦介绍说,“国外和香港那边儿都流行用这个,这玩意儿热饭很快,你把饭放进去,半分钟、一分钟就能热好。”
    “那这好啊!”朱伟啧啧称奇道,“有这个省事多了。”
    “有啥好的?”
    江弦脱口而出道:“这都是给牛马用的玩意。”
    “啥?什么牛马?”
    “咳,这是我跟国外作家学的一种打工人自我嘲讽的说法,微波炉这东西,国外的有钱人都不用,用这个就是图个方便,这里面热出来的饭,没有咱们自己热的口感那么好。”
    “哦。”
    朱伟答应一声。
    又觉得有哪儿不对?他看一眼江弦。
    什么情况?
    我在你心目中就是牛马?
    腹诽归腹诽。
    看着一样一样布置上家电的编辑部。
    “哎呦,这《人民文学》谁爱回谁回吧。”
    朱伟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忽的对《人民文摘》的编辑部生出一种极大的亲切。
    工作?
    让他在这儿养老他都没啥意见!
    至于《人民文学》?
    嗯,你知道的,江弦是我偶像,这家伙强得不可思议有时候做出决定很难,经过许多个日夜的思考,我决定把天赋带到《人民文摘》,我已经迫不及待要成为《人民文摘》的一员了,至于其他人,我祝他们在《人民文学》一切顺利。
    朱伟现在就是这样子的想法。
    哪怕在江弦的心里,他是牛马,那他也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牛马了。
    待江弦再出去,院儿门口蹲点的大娘马上凑过来。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同志!小同志!”
    “大妈,您有事儿么?”
    “同志,我是隔壁院儿的,刚才看您忙前忙后的搬东西,没赶上跟您说说话。”
    “哟,有啥好说的?我寻思咱这也不是朝阳区啊。”
    大妈凑到江弦跟前,“小伙子,你们这院子我看不像是住人的吧,干嘛用的?”
    江弦乜她一眼,轻咳两声。
    “公家单位。”
    “哟,哪个单位啊?”
    “这就不好透露了,您也知道,干我们这行的,一切都得保密,总之啊,以后您没事儿尽量别来我们这门口瞎溜达,对您对我们都不好。”
    “理解理解,明白明白。”
    大妈一脸积极配合工作的模样,转头就跟别人开吹:“打听清楚了,国家秘密单位!以后啊,都甭去人门口转悠,别说溜达了,走都尽量绕开点走,可别哪天被人当成敌特给带走喽.”
    “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艺作品、美术和漫画、文艺评论、人物与回忆、教育、科学技术.笑话、短篇小说、童话故事,一期上面我能想到的,大概就这些个栏目。”
    正屋里,江弦给朱伟开起了《人民文摘》的第一次内部会议。
    朱伟把江弦的话做个笔记,完事儿以后一阵头大。
    “主编,你是说,我一个人要组这么多栏目的稿子?”
    “咱们这儿不是人手短缺么。”
    “这这.”
    朱伟看着这些个栏目。
    回《人民文学》的心又有了。
    这是我能搞定的东西?
    “其实不难,你去找几个作者,和他们约好让他们给你供稿,然后你光审稿就行了,其实非常简单,你只要记住,我们的文章以八个字为标准:清新可爱,真切感人。”
    “清新可爱,真切感人。”
    朱伟听完江弦的吩咐,又想了想自己那宽敞的办公室。
    咬咬牙,不就是组稿么?
    他还不信能组不到了。
    接下来的一天,朱伟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京城的各个胡同里。
    把他熬得都快中暑了,稿子也没组到几篇。
    晚上回到翠胡同这里,江弦拿过他组的几篇稿子看了眼。
    “这些都不太行。”
    “这”
    朱伟一时间颇受打击。
    这跑了一天,辛苦组来的稿子,江弦一句话就全打回去了。
    这不是相当于他这一天什么都没干嘛。
    “唉,你还年轻,没领会我的意思,我也理解。”
    江弦先否定,再肯定,完全icu套路:
    “咱们做工作嘛,得注重方式方法,这样吧,明天我给你一个名单,你去找这些人的住处,跟他们约稿子,约的时候提一下我就行,这些人应该都会给我个面子。”
    “是么?”
    被icu到头晕的朱伟有点傻眼。
    他做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约稿的方式。
    不过江弦这样的主编他也是第一次遇到。
    于是半信半疑的答应下来。
    翌日,朱伟先是在青年报的单位门口见了一面青年报的记者潘英。
    潘英板着脸听朱伟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无动于衷。
    朱伟见状,马上又讲了江弦的名字,潘英绷着的脸立刻亲切起来。
    “和我约稿?”
    “对,我们主编说了,有什么励志的人或者事儿,都可以写下来给我们,我们给您稿费。”
    “哟,是么?”
    潘英当然不会和稿费过不去。
    如今各个单位都搞承包,她们青年报也在弄,只不过效益一般,潘英的日子也一下子不好过起来,现在单位里头好些人都商量着要辞职下海。
    《人民文摘》向她约稿,那潘英真是找不到什么拒绝的理由。
    谁和钱过不去啊?
    和潘英聊了一会,朱伟又骑着自行车,在个胡同口见着了被邻居喊来的王硕。
    这小子穿着短裤、圆领衫,平头,人看起来挺文静,还有点儿腼腆,但说话又较得体,不死板。
    “江弦同志介绍你来找我的?”
    “对。”
    “哎呦,江弦同志真是我救星。”
    王硕跟发小合开的烤鸭店已经倒闭,思考想去,决定走走写小说这条路。
    他才刚有了一篇得意之作,没想到朱伟竟然就找了过来。
    “我看看你的稿子。”
    “我回去给您取来。”
    王硕想了想,觉得不对,“要不您跟我上家里取一下,顺道坐坐?”
    朱伟一琢磨,在胡同口看稿子这也不是个事儿。
    “这样也好。”
    去到王硕家里,拿到他的稿子,写在方格稿纸上。
    扫了一眼。
    说实话,字写得不太好看,笔画倒是清楚,没多少连笔,但间架差一些,硬梆梆的,缺少变化。
    “写的大概什么内容?”
    “一个纯情的飞机女乘务员和一位海军复员战士的恋爱故事。”王硕老老实实道。
    朱伟:“?”
    (本章完)